红紫女士

2021-10-25  16:02

219 1 2416

《被涂污的鸟》读后感

小说的名称“被涂污的鸟”来自一个东欧故事——一只鸟儿被猎人捕获,猎人把它的羽毛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以区别于它原来的毛色,再把鸟儿重新放飞。鸟儿会尝试回到自己的族群中去,但是族群中的鸟儿已经“认不得”这只羽毛被涂成五颜六色的同类了,于是它会被当做自己族群中的异类。于是“被涂污的”鸟儿越是努力靠近族群就越是被排挤,最后被族群驱逐并杀死。


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就像这只“被涂污的”鸟儿,战时被迫的流亡生活以及期间的遭遇改变了他。他从文明的城市走向暗黑的丛林,从温暖爱意的父母怀里掉入邪恶的魔鬼们的牲口棚和谷仓中。当他在暗黑的丛林中存活下来后,他便再也不能适应来时的那个城市,以及来时的所谓的自己的父母……


或许大部分人看完这部小说会不无感慨,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战争和人性的恶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毁了,也许他的一生也就此毁灭了,掉入永远的孤独与冷酷无情之中。我却想从另一些角度谈一谈,小男孩人性中的孤独与冷酷的必然性。


我们要注意到这是一个求生欲极其强烈且机智的男孩,正是这个强烈的求生欲和机智让他活了下来,而不是仅仅依靠我们所能想到的,在战争年代数以百万犹太人被送去集中营受死而他凭着运气或者“奇迹”才得以存活下来——在男孩的流亡生涯中,他会努力分析每一个对他拥有生杀大权的寄主对自己的喜怒行为的规律以此来争取寄主对自己多一些“喜”少一些“怒”;当他判断到自己已不再适合跟着当下的寄主时他会主动逃走;哪怕当下的日子还过得去他也会为下一次必要的逃走默默做好准备而不是安于现状;不管遭遇过多少次近乎致命的虐待或打击,他从没有过气馁更没有放弃过抵抗——比如当残暴的农民们想要把男孩丢进粪池来淹死他时,尽管极力挣扎上岸的他已奄奄一息,但在喘过一口气恢复清醒的那一瞬间,他想到的是必须再使出一些劲翻入灌木丛中逃走,否则很快又会有人重新把他丢进粪池以淹死自己……


男孩对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解,他的生存观不断在生活和精神的体验中改变、成型,而求生欲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近乎是宿命论般的影响——他必须“活下来”,才有“活着的看法”。


为了活下去,他不断在生活中学习、在精神中领悟。他曾领悟到做个温和、逆来顺受而臣服于上帝的人能让自己好好活下去,于是他拼命做祈祷,想为自己赢来免罪日(上帝所给的好日子)。但后来的经历证明了这并非生存之道,自己依旧不断受到虐待。然后他在一次又一次见证了人心的丑恶与污秽中领悟到只有让自己变得无所畏惧和冷酷才能生存下去,而必要时要与魔鬼为伍才能获得更多生存的力量。我们甚至应该很罪过地“庆幸”——在流亡的残酷岁月中,既然恶是必然的发生,还好小男孩始终是受害的那一方,而没有被一切“恶”邀请为友去一同施恶。否则在强烈的求生欲的“要挟”下,小男孩也许早已变成“恶”人了。因此小男孩在流亡快结束时他的生存观基础底色便是冷酷、顽强。当他认为必要的话与魔鬼为伍也可以的时候,战争结束了,这是真正值得庆幸的。


他遇到了苏联军队的解救和照顾,而不是继续无止境的可能会让他变成一个恶人的遭遇。这里有两个对小男孩影响很大的人,一个是加夫里拉,一个是米特卡。在这里小男孩的求生欲再次影响着自我生存观的形成。这两个人解救了他照顾着他,所以他们就是对的、好的。加夫里拉把小男孩拉回了光明的世界,他告诉小男孩何为正义、何为善良、人人应该平等,人人应该互爱,人要做个有益于他人的人,无愧于他人;米特卡告诉小男孩人最应该的还是要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随时应该和与自己为敌的人奋战到底,要无愧于自己。显然,米特卡卓越的狙击技能和“苏联英雄”的伟大称号让小男孩更加信服,于是在战争终于结束的这一刻,小男孩没有掉入与魔鬼为伍的宿命中,但他已是一个顽强、冷酷甚至于带着一丝凶猛的人了。


人无法超越自身体验。我们每个人所处的世界,是我们自己所能感知到的体验到的世界。所以在你我同存的这个大世界里,其实就像多维空间那般神秘,这里面有亿万个小世界,属于不同的亿万个人。他的和我们的不同。

假如世界是好坏参半,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在白天所体验的光明的、规矩的、罪恶被隐约压制着的生活才是正常的,它让我们感到真实、合理、安心。但小男孩的世界里,从无知到有知的至关重要的那些年,他所体验的几乎是生活之残酷、人之恶,所以他要活下去,他必须投身于他所熟悉的让自己安心的真实的“暗黑”世界中,活在其中并与之抗衡。这并不是悲哀,这是男孩的生存之道,只是和我们不一样。这好比我们站在河边平和地体验地看着一条鱼游来游去,但旁边经过的人们没有看到那条鱼,于是他们一直劝说我们河里没有鱼。我们内心的感想并不会是“我也不想认为河里有鱼,但是偏偏我看到了鱼,我没办法说服自己河里没鱼”,不是的。我们内心的感想大概只是——河里有鱼,我也看到了,我觉得挺好。


故事接近尾声,父母找到了小男孩。但他无法重新拥抱温暖和爱。重回父母的温暖的怀抱、白天城市里“正常规矩”的生活让他无所适从。如前面所说,对小男孩而言,那不是他所熟悉、拥有合理性的世界。于是他怀念起“旧世界”的生活方式,孤身一人,不断流转在一个又一个地方,那里有黑暗有罪恶,那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夜间出行,去感受城市另一个真正的面貌,黑夜下发生的种种罪恶。他和鸟儿不同的是,他知道自己已不能从容接纳战后轻快、明亮的生活,但他也没有逃走,他挣扎着,在回归与逃离之间。


加夫里拉和米特卡的不复出现,让男孩对生存有了一个相对深刻而稳固的理解,他感受到了人生而孤独,并且这份孤独或许会从一而终。但那都无所谓,一个人必须强大再强大,聚焦自己并承受外部所有的一切地活下去。


故事最后小男孩重新找回了在流亡时被恐惧夺走的自己的声音,不再是个哑巴了。那一刻他体验到纯粹的快乐,真正像个孩子那样激动不已。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属于我们“正常世界”自私的希望——它是否意味着,他依然还是一个孩子,依然有无限的可塑性,在往后可能会出现的好日子里,内心能渐渐生长出——轻快与明亮。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线条   2021-10-26 13:12:15

    在阅读读后感的时候,思绪跟着文字翩翩飞舞转折,由红樱桃,想到了追风筝的人,再到现在叙述的被涂污的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男孩虽历经千帆,为了活下去,也曾“同流合污”,但他始终没有与人为恶,他只是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完成自己对外界探索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