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家乡的豌豆是绿油油的,一粒一粒,饱满而水养充足,富有弹性。阳历三月,赣江沿线的永丰,正是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将春豆播种在田梗,月余而全株绿色,托叶比小叶大,豆夹呈月形,一夹多豆,清明时节正好收获,应季而熟。通体油绿的豌豆,可用来作菜,也可以放在糯米里做成糯米饭。
清明时节的田野里,仍依稀可看到油菜花。水田旁的沟渠中,溪水潺潺地流着,浇灌着远近大大小小的田地。此时的田梗,已是绿草丛生,将这生机大地,划分成一个个小单元,大小领田,经过冬的休整,犹如一队队待阅的士兵,直等着春的号角一吹,便纷纷气宇轩昂地走上阅兵台,随时迎接着“春”的播种。溪边的老榕树,也吐露着新牙,庞大的枝干,托举着万千碧绿,丝毫不输朝气。远处的青山,如同绿浪,层层叠翠,祥和与泰然。蓝天、白云、远山、近水,田涧,水牛。。。。。。春风吹拂着,舞动的绿草与杨柳,经过溪流的伴奏,俨然是这个绿王国最勤劳的主持人。
老村的奉祖公祠,在父、叔及宗族前辈们的付出与凝聚下,历时一年,业已落成。奉祖公是这一脉的共同祖先,其长子文光于清顺治年间,定居于陶塘东门寨,传至今已三百多年。乡里风俗,清明时间,近亲宗族都会在祠堂一起聚餐,缅怀先祖,共叙乡情。聚会当日,男方上山扫墓,女方在祠堂做饭。
村寨坐落在观山领脚下,自清以来,文光子孙世代务农,靠山吃山,种田守地,与世无争。新世纪以来,经济繁荣,年轻一代,许多都外出务工,如今的村寨,家家奔小康,户户买汽车,公路纵横,信息便利。
村寨附近的高速出口便是新工业园区,一个现代园区即将建成。数年之内,近域村民的就业、购物、出行、学习、医疗等将会得到新的改善,但与之对应的现代村落文化并没有协调跟上,近年来乡里攀比风气、物欲风气严重,春节期间尤重。少部分村民自顾私利,所容之事太少,所比之物太多。
随着大氏族大社区的融合,工业化的推进,培养与吸引人才将是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到一乡一区域,小到一村一家庭,长足与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带领与推动。宗族文化有着广泛的凝聚力,团结着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同姓子孙。宗族文化所启到的,不仅仅是传承与铭记,联系与互助,更重要的,是与人相处的和睦与礼让,感恩与回馈,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和爱”。这种和睦与礼让,回馈与感恩,便是人才的本质。
如今国泰民安,各远近宗族纷纷绪谱修祠,互通联络。宗族文化本身也是开放的,包容的。在这日益发达的科技时代,“邻居”也早已不受物理距离所局限,住在对门是邻居,同坐一车是邻居,同事一单位是邻居,微信的另一头,电话的另一端,牵挂的另一边,又何尝不是邻居。比邻而居,不再限制于地址概念,而是一个与人为善的情感距离。
清明是一个缅怀先祖的节日,也是一个乡里乡亲共叙亲情的节日。奉祖公祠正在热闹地迎来它的第一个聚会,祠堂的后厨区域,掌勺的大妈们正忙碌着,她们得在男人们扫墓归来时,把饭菜全部做好。正要烹制的便是豌豆,只见她们把锅烧热,加点当地的木油,倒入豌豆适当清炒,再加山井水慢煮,同时放些许生鲜猪肉,慢慢煮熟。锅盖一开,豆香满屋,出锅的熟豆入嘴一嚼即化,满口豆香,粒粒水灵,连豆汤都是甜的,唱着豆汤,嘴间犹有清涧山泉,溢满着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