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枯花的奇遇
一一讀蔡其矯的《贈人以枯花》
何強毅
不記得是哪一年了,郵購買到著名詩人蔡其矯新出版的詩集《雙虹》(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初版),就立即被詩集裡最醒目的標題最短的一首詩《贈人以枯花》吸引了,並被震驚了……
現代詩歌不分長短,以質為上,如核武器的中子彈,虽然小,但威力巨大,中外名家都有以精短名作留存後世的,如美國詩人龐德的《在地鐵車站》,中國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卞之琳的《斷章》、顧城的《一代人》等,尤如唐宋詩的絕句,有的更短,如日本的俳句。詩人蔡其矯的《贈人以枯花》,只有七行,我以為也是被忽視的一首精短名作。
這首精短詩作是如何誕生的呢?作者没有署名寫作時間。作者是在什麽地點、什麽場合,或者是在某一個人那裡,遇到了這朵枯花的呢? 又是什麽樣的枯花,贈予某人呢?或是題贈某人筆記本上的詩呢?那更是不會交代的。對於各種各樣的枯花應該說是司空見慣見過的,他在這之前不管如何肯定會是有見過的,一般是贈人鮮花,哪有贈人枯花呢?
但是,作者卻在某一環境下,在一朵枯花裡發現了它的詩意,找到了他的靈感,讓人不僅震驚,而且驚豔……幾十年來我每每會不經意,想起這首詩,會重新翻開《雙虹》這本詩集的第56頁,好象又一次認識老相識,讀了好象又有新的感動……
遠行的花
不曾褪色
長留著頑皮的記憶
於今看來
它還帶著那天的空氣和陽光
不會改變
即使雪落冰封
人生總有很多種遇見,在某一個偶然遇見了一朵枯花,並將它當成珍品當作禮物,贈予朋友或者親愛的友人,這對於傳統習慣或一般人來說都是不會這樣做,也是讓人想像不到的,會被人家說成是奇葩。而對於詩人卻有豐富的情感,和常人不一樣的想像力,可能是在某一氛圍,在某一個情景中,從一朵枯花中,扣動了他心靈的最柔軟的部位,觸發了他潸然淚下的懷想……使他充滿了過往的美麗形象,艱難歲月的暗夜裡,如遠水般閃亮的眼睛……
這不能不讓我想起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她在七十一歲時寫下的,獲得“龔古爾文學獎”的最負盛名的小說《情人》,開頭“無限蒼桑盡在其中”的經典段落: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埸所的大廳裡,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已,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我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很美。現在我是特地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你比年輕時還要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年輕時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貌。’”
一朵花的美麗,在於它曾經的讓人驚豔。但是,一朵枯花,經常會很快被人丟棄,更少有人會從它的身上去感觸到無盡的蒼桑,並奇葩地將它贈與友人,只有如蔡其矯這樣的經歷獨特,感覺獨特的詩人才會有所發現。一首詩的價值也不在於它的長短,不在於它一時的驚豔或者默默無聞,而在於它遇到了知音——“遠行的花,不曾褪色,長留著頑皮的記憶……” 。
法國著名詩人瓦雷裡說過:“我的詩,甘願讓一個讀者讀一千遍,而不願讓一千個讀者只讀一遍。”
這是著名詩人蔡其矯的《贈人以枯花》,給我的奇遇,而引發我的感想……
2017年5月27日晨完稿
附录:
贈人以枯花
蔡其矯
遠行的花
不曾褪色
長留著頑皮的記憶
於今看來
它還帶著那天的空氣和陽光
不會改變
即使雪落冰封。
作者簡介:何強毅 ,筆名:河流、鐘淩。1956年4月出生於泉州市東街。1974年7月,畢業於泉州五中。1974年7月至1978年8月,為上山下鄉知青。1983年7月,福建師大歷史系歷史專業畢業,曾先後在泉州七中、泉州市機關幹校工作。1996年4月,正式調入華僑大學工作,曾先後在華僑大學宣傳部、教育工會工作。為華僑大學副研究員,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市鯉城區作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