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1.12.21日课语音自我表达群“周二晚开放麦”的个人发言转文整理)
哈喽,朋友们。
因为我是福建泉州人,从小在那边的村里长大,所以其实我比较晚才意识到方言或者口音的问题。我们小的时候,从小学到初中,我印象里面几乎就没有使用过普通话。就没怎么说过。主要接触普通话的渠道是电视,因为你看电视嘛,看电视,听广播,那里面是有普通话的,我们的老师,我还很深刻地记得我们的小学老师都是用闽南语讲课的。
高中时,除了几个外地来的老师,好多老师居然也还是用闽南语讲的。哇,好神奇呀,你看语文课怎么用闽南语讲呢?他很有可能就是在必须要朗读或者要背诵什么东西的时候,就用普通话,但是很多时候他居然还是用闽南语。我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挺搞笑的。高中的时候大部分同学也还是本地人,所以同学之间在学校里也还是用的本地话交流。
出现变化是到了大学。大学我依然是读的本地的大学,就是泉州本地的华侨大学。上了大学,就有遇到一些语言上的新情况了,因为有一些同学是外地的,有些同学是福建本省的,有的同学也说闽南语,只是口音可能不一样。
然后我就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宿舍里面有一个也是泉州本地人,但是别的县的,泉州安溪县的一个同学。他听说我也是泉州本地的,我是晋江的呀,哇感觉挺有好感的嘛。还挺亲近感的,他就拉着我,用本地话说话聊天。他说的是闽南语啊,我也说闽南语吧。他就跟那里说了一通,连说了好几句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发现我完全没反应,他就愣了。他说,哎,你不是本地人吗?你听不懂我说的话吗?然后我就诧异,我说哎,你说的是闽南语吗?我怎么听不懂。就这么奇怪,当时我们俩都莫名惊诧。再后来,我们慢慢互相交流,发现确实互相说的都是闽南语,只是说口音上有差别,一开始互相还没有适应,居然还是听不懂。
等到适应了,交流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就发现,互相还是能沟通的,只不过一开始因为太少跟外地人交流了,太少跟口音不一样的人交流了,所以即便他口音稍有不同,听起来也一下子都不适应了。这个是遇到一个特别搞笑的一个事情。再后来,我们在学校里,在大学里面,其实都通行的普通话,只不过,因为我们这些人从小没讲普通话。到了大学,你是得讲普通话了,但是普通话口音都不太准,尤其我们本地的,你要跟外地生,跟那北方的同学聊天,会有那么一点语言表达上的自卑心理。因为你的口音很差劲,有时候读得不太准,还是怕人家听不懂你说的话。
所以像我们这种南方方言,福建这种方言,它跟北方方言不太一样。闽南语跟北方话差别太大了,几乎是两种语言。我觉得,这就导致我们有一种方言自卑心理,我觉得是有一点这个问题的。所以会导致好像感觉自己就说不好普通话,这帮人乡村里头来的,南方山沟里来的同学,他可能就比较不爱表达,因为反正我说不太好,那我就少说话嘛。我少说话,就少犯错。
即便是来了北京工作之后也是有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对福建人可能都会有这个印象,觉得他们不太爱说话,不喜欢表达。很奇怪的一个地方,你们会有这种感觉吗?
大学之后我来了北京工作,我感觉好像还有好几年的时间里,我的身上还是有那种方言的自卑与焦虑。就是你说不好普通话,你是带着一点点表达上的自卑的,我一直有这种心理。在公司里,如果别人没主动跟我说话,有时候好像还不太好意思主动跟人家说话,因为怕自己说不好。有时跟别的同事交流,偶尔还真的会发现人家听不懂我说的话,比如有的词没念准,人家就会说,他说的什么东西?好多年之后才慢慢摆脱这种这种心理,然后才不再把方言,把口音当成是一个缺点,当成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是自己的天然的一部分,终于达成了自我和解,这个是对我来说是非常晚的事情。
这个心态的改变可能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因为我是这个做出版的,我在出版公司里面当图书编辑,有一次,我们去参加图书展览会,我在一个大公司的展台上遇到一个人,那个人在打电话。这个年纪跟我差不多的男的在跟别人打电话时被我偷听到了,我发现他口音一听就是我们那儿的,就是个老乡嘛。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想着要不跟他打个招呼啊。等他打完电话我就告诉他,我就问他:Hello,泉州来的嘛,咱们肯定是老乡。他觉得特别奇怪,他说他不是泉州人。
我靠,既然判断错误了。后来跟这个人交了朋友,跟他聊了聊天。他是另外一个出版公司的图书编辑。他为什么口音会跟我一样,被我一下子认出来呢?是因为他家祖上是泉州人,在清朝的时候移民到江西去了,但是他们这个移民小群体一直保留着说闽南语的习惯,所以他讲的确实是老家的话,从语言上讲确实是老乡无疑。他普通话讲得也不是特别好,也带有比较明显的口音,所以就被我给认出来了。这里就发现其实方言起到认识老乡的一个作用。这是第一个因素。
另外一个因素,我们闽南语方言区的人,讲起普通话来,会不自觉的就变得跟台湾人说话的调调很像。可能原因之一是因为台湾人本来也很多人说闽南语,他们改说改说国语的时候,带有一些原来语言的发言规律。这个规律上闽南人说普通话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从小接触不少台湾的信息,比如台湾的电视剧,可能不小心被他们的腔调给带路了。来了北京就发现,有的人听你说话会误以为你是台湾来的,我曾经好几次听朋友说,我的口音有点像秦汉,很好听(秦汉是台湾80-90年代当红明星,曾跟林青霞谈恋爱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有上面说的这些因素的影响,经历过这些跟口音有关的体验,慢慢的我才不再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准很糟糕,自己比较低级的那种感觉。在这之后,我慢慢摆脱了口音焦虑和方言的自卑。
这两年我回老家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老家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我哥哥喜欢唱歌,他随着我们那边的一个底层社会风潮,在自己家里组织了一个歌友会。我回去之后,发现他们在搞集资,众筹搞歌友会的费用,因为装修隔音、购买设备,都需要不少钱。最后众筹了十几万块,然后在自己家里装修两个大房间,作为他们梅溪歌友会的会所,天天一大堆人来这边唱歌,把隔音门关起来,就在那儿,天天在那里自嗨。
我发现他们这帮人,身上完全没有我这种方言自卑或口音焦虑,他们唱的所有歌基本上都是闽南语的歌,就是台湾的台语歌,加上少数本地歌手的歌。这些土著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太乐意去唱国语的歌,因为也唱不好啊,所以干脆就抛弃了,这也不是自暴自弃。这些人不像我们上了学,然后到大城市里,来到了一群普通话人群里,你就成为一个异类,你会自然而然有个实用性的互相比较,就觉得自己不对劲了。他们不会这样,因为一直在老乡群体里混,或者就生活在老家,他们身上完全没有这种文化优劣比较的事情,他们可以大咧咧地讲自己蹩脚的地瓜腔普通话,可以刻意尽量讲闽南语,唱歌就唱闽南语的歌,这就是他们很现实的情况。
总结一下,我觉得我们讲不好普通话的人,甚至只会讲方言的人,要摆脱这种自卑心理,不要像我这种已经走了很多年弯路了,以为讲不好普通话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请大胆的去讲你的土味普通话,别人能听懂就算成功。
如果听不懂,那就再解释一下呗,只能这个样子。
我们的口音可以成为个人的一种标签呢。一种好像与生俱来的个性里的东西。就像脱口秀大会的那个徐志胜,他的普通话不也是很不准吗?他的口音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特点。
我们一定要勇敢表达,即便像我这样普通话说得不太标准的,就尽管大胆地说吧。
我讲完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听我啰嗦。
画外1:讲之前我写了个散乱的小纸条,没想到说着说着主题成了口音焦虑。
画外2:
我来北京多年以后,有一次睡觉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做梦居然是用的普通话,把自己吓了一大跳。
我这就成了北方人了吗……
我还是闽南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