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坐在灯下,铺开稿纸,把自己白天看到的有意义的事,一股脑儿写下来,然后投给《安康日报》。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翻看报纸,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投去的稿件却杳无音信。
我心有不甘,接连又写了十几篇,但稿件投寄出去后仍如泥牛入海。就在我倍感失望,自叹不是写新闻这块料时,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写的一篇800多字的稿件被编辑改成300字的“豆腐块”发表在二版的右下角,这让我一下又来了劲头。然而时间一长,面对“广种薄收”的情况,自己难免又有些灰心丧气。
这时候,《安康日报》上一个高频出现名叫李焕龙的作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的每一篇稿子都写得那么好,我心中的仰慕之情难以言表。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在报上写的一篇专访,落款地址是安康人民广播电台时,连忙“按图索骥”写了一封请教信寄去,讲述自己的苦恼。一周后,我收到李老师的回信,他向我讲述自己当年从一名农村青年走向专业记者的心路历程,就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假、大、空”问题做了笔述,同时鼓励我坚持写稿,一定会有好的前程。
李老师的来信让我又重新燃起写稿的热情,这封信我保存了很久,也温暖了我那个冬天。
第二年春天,我被大同镇政府以民兵通讯员的身份送到安康市人武部参加通讯员培训,那次见到了李老师。在听完他和报社张建毅、张运德、李大斌几位老师的授课后,我才明白了各种新闻体裁的区别和写法。随着接触专业记者以及向他们学习的机会增多,我的上稿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稿件也开始“飞”出安康,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等报刊发表,我还被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