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701年-762年。
说到李白,似乎有太多话要说,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首先记得的是他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今,我三岁不到的小外孙女儿也可以声情并茂、边吟诵边表演,表演结束后,非常认真地跟我说:“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为此没少得小红花。不仅如此,我还将有关李白的“铁杵成针”的故事说给她听,告诉她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也不管她懂不懂。
今有机会读到景凯旋老师有关李白大诗人的介绍,则更多了一份了解。首先,他的出生就富于传奇色彩,说他出生时,其母亲梦见长庚星,长庚星又名太白,所以李白字太白。后来,当时诗坛领袖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立即呼他为“谪仙人”。不过,天才常被世人赋予某种神秘色彩,皇家也常用这手段愚民。
对于他的家世比较模糊,李白又自诩为凉武昭王九世孙,祖上谪居中亚碎叶隐易姓名,至李白出生时,恢复李姓。但是,通过李白给自己孩子取名的习俗看,皆与汉人取名的习俗迥异(李白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李伯禽,小名叫明月奴;老二叫李天然,小名颇黎。李白给小儿子起小名为“颇黎”,突厥语中狼的发音就为“颇黎”,在崇尚“狼图腾”的国家,唤儿子为“狼”,就如汉族昵称孩子为“虎儿”、“龙儿”一样普通)。且李白懂“藩书”,且面相“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不像一个纯粹的汉人。又通过他埋葬一好友的剔骨葬习俗看,更是属于西南蛮夷或突厥的习俗。种种迹象表明,李白有着西域胡人的血统。
因为身份的原故,他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唐代参加科举考试需要“申报谱牒”,即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的身份要求,而他显然拿不出任何谱牒文书。所以他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但他并非不热衷仕途,遍干诸侯,历抵卿相,走到哪儿都要向名人投献诗文,以求荐举。
李白一生游历大唐的山山水水,并不为金钱所困。这让我想起《射雕英雄传》里黄蓉与郭靖四处游玩,始终有人跟在后面付钱。窃浪漫地以为,李白之所以能够潇洒走天下,挥金如土,也许与他两次入赘前丞相家有关。更进一步猜测,他与“亲人不亲”,没有亲情观念,以为人世不过是一个旅馆,也许是对婚姻的不如意。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顾不上人。还有《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感受。
李白恃才自傲。当时的皇帝玄宗是个明君,他在金銮殿降辇步迎李白,甚至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喂李白。当李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供皇室消遣的弄臣,感到非常失望。以至后来皇帝召他时,故意不理不睬,甚至沉醉殿上,让权臣高力士脱靴。皇帝并未降罪于他,甚至在李白请辞离京时,还赐金放还,玄宗爱惜人才可见一斑,不得不说玄宗是个好皇帝。
李白与当时的著名诗人都有交往,时常结伴隐居旅行,诗酒唱和,但他对朋友也不像杜甫那样有深厚的感情。当他因依附永王而被关押在浔阳狱中写诗向高适求援时,高适并没有任何回应。但是,高适却时常接济流落到成都的杜甫。不知道是不是李白对待朋友的态度影响了高适的选择。
李白好酒,《旧唐书》本传称其“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新唐书》本传称其卒于当涂,葬于青山。但我更喜欢民间的传说,说李白夜游采石矶,醉入水中,捉月而卒,后来又演化出他骑鱼上了青天。充满了浪漫色彩。
本来,李白就是天上的太白星坠落人间,到了时间,他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