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历三年,杜甫一直在湘江的船上漂泊,因在途中以腐肉充饥,后不久病卒于潭州到岳阳的船上。”
对我来说,读杜甫有些为难,而且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在我心目中,杜甫是痛苦和磨难的代名词,看杜甫的诗,感觉呼吸都不太畅快,比如“三吏”、“三别”,即使这些作品充满了崇高感,蕴含着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但它们总能让我毫无遮挡地看见现实生活中最大的真实和最深的残酷。如果说“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痛苦而不是幸福联系在一起”,那杜甫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为了完成任务,硬着头皮把这一章扫完,知道杜甫是第一个自创乐府新题的诗人,开创了一种见证史实的诗歌文学,他的诗作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更重要的是,杜甫具有诗人中难得的小说家的眼光,能通过最具冲突性的生活场景捕捉人生百态,描画人间疾苦 ,为我们还原1000多年前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生命。
当然,杜甫也很擅长写景,夸张起来一点不输于李白,比如“多雨生鱼,青苔及榻”,但他描写自然景物时总掺杂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所有的景物都在为自我情感服务,所以作者景凯旋也说,这常常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虽然我不喜欢杜甫和杜甫的诗,但这一点儿也不妨碍我对“诗圣”的敬重和同情。
毫无疑问,杜甫是伟大的,之所以伟大,在于能超越自己的时代,突破儒家基于宗亲血缘关系的仁爱,无论自身遭际如何,始终对世间一切生命都怀抱敬畏和同情之心,且一往而情深。
如果说代表自由精神的李白将此前的诗歌境界发展到顶峰,那沉郁顿挫的杜甫则突破了这个境界,登上另一座顶峰,他们是真正的“绝代双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