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与之前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原以为是部纯粹的灰色格调的片子,没想到导演特意加上了音乐和梦幻的元素,在女主人公松子的一场场幻想与噩运的交错里,展现出她悲哀的一生。
松子的亲生弟弟认为,她的一生是极其没有意义也不太值得同情的,在他心里,姐姐的命运都是咎由自取。甚至在得知她的死讯后,作为唯一的直系亲属,弟弟都没有亲自去处理后事。
小时候,她是一个极其渴望得到父亲关爱的小孩,为了看到笑容绽放在父亲脸上,她养成了“扮鬼脸”的习惯。可是,父亲的快乐已经被小女儿(松子的妹妹)的病魔囚禁住了,在松子面前,他永远是一副严肃冷漠的面孔。
缺失了父亲的呵护,松子长大后希望通过爱情来获得认同与陪伴。她飞蛾扑火般陷入一段又一段虐恋,哪怕是不断地被暴打,被背叛。即使爱情幻想被不同的男人一次次击碎,她也象打不死的小强,总在绝地重生之后,从一个悲剧辗转到下一个悲剧里面。
对她而言,千疮百孔的恋情也好过一个人的孤独。
五十岁以后,臃肿邋遢的松子在独居远离故乡的穷人窟里,自暴自弃地度过了余生,并于某天深夜死在几个不良少年的棍棒之下。
松子“悲剧”式的一生,当然不只是“原生家庭之罪”,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也从未站在父亲的立场,试着理解父亲的局限和无奈,试着改变从男人身上谋取幸福的念头,试着让自己行走在阳光照耀到的地方。
在绝大多数观众的眼中,松子是可怜但又有那么一点可恨的,大概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在屏幕或文字外,我们很容易站在评判者的角度,去定义各个角色的人生。可是,谁能保证,我们身边就没有一个松子?或者说,我们的内心深处也住着一个松子。
作为父母,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或许会得到一个沉重的启示:如何帮助孩子拧紧命运的齿轮,需从童年,或更早的时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