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的清白20170615
其一 纪念
去杭州时,专门去拜了于谦祠,我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前来祭拜的。三台山麓,青山环抱,绿树成荫,8月初的杭州,有种蒸桑拿的感觉,可静下心来往山里走着,时不时一阵微风拂过,让你总觉得,即使再走一段,再流些汗水,哪怕只消受这瞬间的风度,也是值得。白墙灰瓦的江南建筑,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五个隶书大字,高悬门上,刚劲,有力。
于谦,这是个“民族灵魂”般的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大明王朝打赢了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战争。韩愈的《进学解》中说到:“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这句话也是“力挽狂澜”一词的来源,将这四个字用在于谦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今天距于谦的时代,已过去近600余年了。面对历史,我总是有一种感觉,百年前,千年前,甚至几千年前,那些伟大的人与事,仿乎从来都不曾远去,反而时间历久,人与事愈鲜明。在永不停息的光阴面前,那些本就个性鲜明的人物,越发越觉可爱,越发越值得纪念。当年的山川与河流,民居与桥孔,早就被时光磨得不成样子,甚至化作了泥土与灰尘。百年或千年后,再踏当时当地,也许无声的大地上只有着一层层废墟,或者,连痕迹也没了,但所幸的是,日月依旧,我们至少还能看到日、月这两位“见证者”。这些应该纪念的人们,他们是一直都存在的,因为他们,与日月同辉。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于谦的《石灰吟》,字里行间是顽强与勇敢,短短四句诗,字字充满着力量。轻声吟诵着,喧闹开始远离着自已,很快又走进了另一个喧闹,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吵杂的宫殿,这是明朝的皇宫,但奇怪的是,大殿里的大臣们并不是在有序地讨论国事,而只是一味地号啕大哭,就在几天前,在土木堡,帝国最精锐的20万部队,面对瓦剌的骑兵,全军覆没。
大臣们都在恨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就是这个小人物,怂恿皇帝亲征,带着一班文武重臣与二十万精锐,明义上皇帝御驾亲征,实际上是王振个人作秀。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短短一个月,二十万人停停走走,刚到大同前线,听说阳和的明被也先杀得全军覆没,又折回关内,过了几天又原路返回,眼看着即将入关,突然原地待命。早就没了士气的明军,最终被也先的骑兵全部歼灭。随行的文武大臣,皇亲贵戚,都作了刀下鬼,连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虏。
三大营没了,京城附近的精锐也没人,北京成了一座诱人的宝藏,而不远处的瓦剌太师,也先,随时有可能出现在城门外,届时,城里人所面对的,可能是另一个死亡的战场。自从收到前线的战报,南迁的念头开始在京城蔓延。昨天还是洪武大帝,昨天还是万国来朝,短短十数年,这么快便如此外强中干。曾经强大的北防体系,怎么就变成了这般脆弱?战无不胜大明军威何在?
其二、狂澜的由来。
洪武初期徐达与常遇春的北伐,把元顺帝赶出了关外,大元也变成了北元,之后双方虽有数次交锋,但北元势力依然较为庞大,说的直接一些,北元虽然丢失了中原,丢失了民心,回到了蒙古部落的发源地,可是,仍具备着一定的拼杀资本。直到洪武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远征,明军彻底解决了北元的辽东势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远征,蓝玉将北元的十万主力消灭殆净。北元彻底被击垮后,君主脱古思帖木儿只带着几十人逃跑,路过土刺河时,也速迭儿将其杀死,不久之后(建文四年,1402年),北元的最后一位继任者坤帖木儿被其部将鬼力赤篡夺了汗位,一同被篡的,还有元的国号,正统的北元世系变成了鞑靼世系。
而此时的蒙古草原,也早由成吉思汗的大一统部落变成了三大势力。从东边的辽河沿岸,到西边的匝盆河、科布多河流域,三大势力依次是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作为北元传承的核心,三部中, 鞑靼仍是最强的,兀良哈相对较弱。洪武皇帝是打天下出生的,对于战争的防与守,有着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登基后,朱元璋不再亲上前线,但历次军事远征的计划及作战策略,大都仍出于老朱之手。
作为大明王朝最资深的军事家,在长城沿线的攻防上,洪武皇帝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北防体系。首先,他制定了一条完整稳固的防线,从东到西,选取辽东( 今辽宁辽阳) 、蓟州( 今河北蓟县)、宣府( 今河北宣化) 、偏关( 今山西太原) 、大同( 今山西大同) 、固原( 今山西固原)、延绥( 今陕西榆林) 、甘肃( 今甘肃张掖) 、宁夏( 今甘肃银川) 九个重镇,屯兵屯田,同时安排九位皇子节制军队,史称“九王戍边”。其次,定期安排专业线条的军队出关作战,可谓攻守得当。得益于这套恰当的攻守体系,大明王朝休养生息几十年,国力蒸蒸日上。
朱棣上位之后,由于其本身就就是削藩运动的获益者,原本九王之一燕王,把“九王戍边”的“王”都去掉了,九王没了,九边还在。洪武大帝的犄角之势,一呼九应的防守体系撤了,但幸运的是,北疆依然坚固,因为朱棣本人就是大将军,他将“九王戍边”往上提升了一规格,变成了“天子守国门”。对于草原的三大势力,朱棣实行拉与打并存的战略,谁强打谁,谁嚣张打谁,谁弱拉谁,谁听话就奖励谁。各方势力相互制约,相互制衡,却又相互削弱。在朱棣本人的数次进攻下,九边的防守依旧强势。
在朱棣持续主动的出击后,三大势力中,最强的鞑靼,曾一度成了空壳,逐渐嚣张的瓦剌,也被打得没了脾气,主动上表。原本最弱的兀良哈部,因“靖难之役”中立有大功,朱棣顺带将明朝的朵颜( 自大宁卫前至喜峰口) 、泰宁( 自锦、义历广宁至辽河) 、福余( 自黄泥逾沈阳、铁岭至开原) 三卫地送给了兀良哈部,以加强管理。后来证明,这一举动是自毁长城,贻害无穷。
等到能征善战的朱棣一死,太祖时期九王戍边的掎角之势没了,成祖时期主动攻击的强项不复存在了,资源经常不足的草原,一碰到灾荒年,贫乏的各部落只能是一抢再抢,抢了再说。而关内的大明王朝,锐气渐收,关外的部族本就敏感,敌退我进,敌不管我就再进。历史总是这样,相持总是短暂的,界线从来就不是固定的,不前进,就只能退后。
我一直在在想,土木堡之变是否是历史必然?几乎每个朝代都是以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开始,到最后,以不堪一击的军事现状而结束。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军事的衰退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命题,仔细看了正统十四年的行军记录,全军覆没的结局,有历史偶然性。可是将王振加在一起,整个军事行动的失败,便成了一个必然事件。一错到底的判断与行动,大明的军队无疑在等着也先的部队来屠杀,在八月中旬,也先毫无顾虑般地,完成了这一几乎没有风险的收割。
于谦,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必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疑难问题。
其三 、魄力。
朝庭的会议上,有个叫徐有贞(当时的名叫徐珵)的,首先说出了南迁的意图。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这是于谦的态度。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诸位难道忘了宋朝南渡的事么?”
这是于谦的理由。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运粮军,江北所有的运粮军;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勿必按时赶到京城布防,违令者斩“
“所有受召军队由通州入京,各自在通州粮军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这是于谦的应对。
在清除王振势力,新立皇帝后,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也先带着他的全部精锐,到达了北京城外。
早在几天前,收到信息的北京城,就防御战略作出了决断。石亨建议坚壁清野,等敌军疲惫,自然就退军了。这确实也是一个正确的防御策略。
可是,最高指挥官,兵部尚书的于谦不同意。他有自已的考虑,精锐没有了,皇帝被抓了,也先军势正旺,这些都不要紧,在于谦看来,虽然眼下的军队都得是临时调来的后备队,但是,这些军队,代表着大明的民心,大明王朝的军队,仍是无敌的军队。大明,仍是那个太祖时期纵横天下的大明。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凡守城将士者,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拼死一战,只在此时”
这是于谦的决心。
于谦作为最高指挥者,他给每个城门都选定好了战将,给自已也选了一个城门,德胜门。德胜门在北京的北面,正对着也先的大军,作为北京最重要的门户,这也会成为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场。
在于谦看来,国家到这个地步,没什么可说的,拼了。要拼的,是这些城外的军队,是站在城墙上的百官,也是京城里的万千老百姓,是国家的统治者,更是处于生死关头的整个明朝。
也先的部队到达京城外,没看到人心惶惶的氛围,没看到紧闭的大门,没看到萧条的景象,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军队。这完全不像一个刚打了败仗,士气不振的后备军,他应该能感受到仇恨的眼光,拼命的勇气。战争仍然是残酷的,北京保卫战,也先几乎是输光了家底,精锐被打的颜面扫地,连撤退时,还被一路算计与追打着。
战争往往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契机,北京保卫战,改变了大明王朝的走向。六百多年后,德胜门的城楼拆了又重建,柏油路与高楼大厦填满了整个战场,我们丝毫看不到任何战争的痕迹。二环的高架桥飞向北方,从上面经过,似乎很难感受到德胜门的高大与威武。每次经过德胜门,我都会自然地想到于谦,这个大门,从朱棣到袁世凯,进进出出过众多皇帝、大臣、武将,老百姓,还有外族侵略者,但我觉得,最值得怀念与纪念的,还是于谦。曾经的德胜门外,于谦用他的行动,在保护着一座城池,保护着一方父老,保卫着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于谦用他们勇气,智慧,用他个人的魄力,告诉着世人,这个门,是德胜门。
其四、 清白
战后的北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大明王朝也恢复了正常的运转。不久后,太上皇朱祈镇也被放回北京,但景泰帝与太上皇的斗争,时刻在存在着,加剧着。
景泰七年(1457年),趁着朱祈钰的病重,朱祈镇在投机份子石享、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拥护下,重夺皇位。复位后的英宗,听信徐有贞的谗言,很快将于谦处死。当抄家的锦衣卫到达于谦家里后,发现这位一品的少保大人,家里实在没什么可抄的。倒是从后房一间上了锁的屋子里搜出一把宝剑,这把剑,当朝的文武都知道。正是用这把御赐的宝剑,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在此,我们补充一下英宗复位后的大体事迹,重新当皇帝的英宗倒是有几分英主之气,勤政、谨慎、强硬。善待建文后人,及时粉碎曹吉祥的政变,大力整顿史治,死前还废除了沿续了上千年的嫔妃殉葬制度。对于谦的的死,英宗也作出了恰当的评价,“谦实有功”。
公道自在人心,清白,自在人心,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