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须

2022-05-03  22:56

183 1 854

寻“母”

        从小一直感到不安,上学怕迟到,上课怕被提问,生怕犯错被父母责备,故而强装一个懂事的孩子,不惹事,不犯事,心里有需求也从不提出,因为那样是犯大忌,会是一个爱找麻烦的人。这种不安,小时就知道不对,应该改变,也有过许多念头,然终究没有行动。就这样一直搁在那儿,没想一搁,则是30多年。

       过去近三十年,我几乎日日在不安之中。有过挫败,有过挣扎。人总是要长大的,需要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长大一点,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一些心理学理论,明白了一些事情,原来自己以前的那种当个好人的想法,是极端的荒谬,一个小孩早早的束缚自己,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碰,结果是成了一个只要不碰事,就不会犯事的人。当然,这在外人看来,这是好的,乖孩子,懂事,可于自己,着实亏了。既没有得到成长经历,也失去了原本该有的快乐。更要命的是,在一切以服从的前提下,那个本该随着成长而独立的自我,并没有完成,成了晚熟的人。

        这看起来很讽刺,原本老实听话的孩子,到头来成了落后的人,入社会后得重新开始学会找到自我,为自己不安的心安家,也为自己的独立人格安家。所幸,虽然我资质愚钝,但总算找到了让我安心的法子。

        而这就是回归到自己最初喜欢的东西。我自问是一个开智比较早的人,很早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人生第一个念头想读的书竟然是哲学书。只是后来忘了,因农村外界条件所限,也因为自己的不勇敢,放弃了成长的机会。说完全放弃,倒也没有,我还是会在不惹麻烦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训练,然此路是多么的狭窄和漫长,最终沦为孤寂,因为自己灵魂的成长跟不上年龄的成长,心里有时甚至会拒绝去成为小时想成为的人。

         不过好在,经过曲折的路,我最终还是来到了我小时渴望来的地方,心灵也到达了小时渴望达到的舒适状态。读上了我喜欢读的哲学书,也写了一些我喜欢的作品。我将这称之为寻母,我也明白了,我以前如此不安,是离开了天地这母亲,如今能安,是自己已明白,已经感应到天地这父母,未曾远人,自己并不孤独。而这种理念,我在《道德经》中找到了自认为对应的句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上一篇

赞赏艺术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关于日课

举报

  • 务须   2022-05-16 11:29:25

    嗯嗯

  • 尘民   2022-05-16 10:08:38

    能写出来面对真实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种自治和自愈。前路虽艰,但风景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