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桑

2022-05-09  22:51

211 0 1714

南有延福寺

北有白马寺 南有延褔寺


去九日山采访,却无意中邂逅了九日山下的延福寺。

随着同行的胡家其老师博古论今徐徐讲述,对于延福寺便有了“惊艳”的触电感。

仿佛,又听到了远古的晨钟穿越暮鼓,随习习晨风,余音缭绕。

曾经的繁华已随风而去,但历史的印记,哪怕过了千年,哪怕已无了原本的风貌,却依然如此鲜明,烙印在有心者的怀想中。


一、千年古寺香火犹存

泉州素有半城烟火半城仙之称!穿梭于霓虹闪烁的城市,或一街或三两巷,就能偶遇烟雾缭绕的大寺小庙,香火味与现代化气息相互融合,成就特色鲜明的古城文化味。据说古时候,泉州因偏安一隅,山高皇帝远疏于管辖,地方管理更多的是寄托于神灵——两家人吵架,或一家丢了物件,就到庙里点柱香问个卜,求神仙佛祖批示,到底谁对谁错,物件到底落到了东西还是南北?以此解决纠纷或疑难问题。当然,传说只是传说,人们在意的更多应该是神灵的有求必应,解决了对于美好愿景的向往。

泉州城街街巷巷的小庙之多令人咋舌,据原道教协会苏老先生介绍,光鲤城就有36境72埔之多,一境管一埔或多埔,最多管到5埔。

小庙供奉的神灵也被称为境主。有趣的是,各处的境主也各不同,比如菜巷的万仙妃宫供奉的是万氏嬷娘娘,而相公巷的相公宫供奉的是相公爷,是曾高中状元官至宰相的小巷故人梁克家。境主由来各有故事,皆为正能量。

也许因着屋前巷后皆有供奉,因此,城外那座有着千年历史,曾繁极一时、声名远扬的延福寺反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除了文化界人士,很少人知道,它曾经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千帆过尽迎来送往的繁华与闹热。

延福寺是文献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筑,据府志记载,泉州西门外九日山延福寺始建于晋太康年间(太康九年,288),去山二里许。已有1734年历史的延福寺,与泉州有史记载只差28年。唐大历三年(768),移建今所,寺额欧阳詹所书。大中五年(851)赐名建造寺。

如今的延福寺,占地并不大,不翻页史书,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这里的气派恢宏。

在距离延福寺两三百米外的村道上,村民陈民添很热情地走出家门与同行的胡家其打招呼。知道我们在重走延福寺旧址,陈民添指着院内水井边靠墙立着的,被他珍藏了十几年的一块红砖告诉我们:“这是我1994年开水井时,在离地下约五米的地方挖到的,当时还有很多这样的砖,都被挖破了。”胡老师仔细地把红砖前翻后翻,很肯定这砖与延福寺往时铺的砖是一样的。在现延福寺周围数百米的村庄,这样的砖石经常被挖出来,有心的人会交给管理处收藏,而胡老师曾经就是与延福寺毗连的九日山文管所所长,他收藏在管理所的延福寺零构件不少。

胡家其说,延福寺最繁盛时,寺院建筑几乎环半个九日山。史载:当时延福寺共有54座院落,其中有21落得到皇帝赐额。讬平地、瞰悬崖、架石梯、跨涧水,高与下相疊,背与面相倚。䓍树阴森,藤萝交盘,盛极一时。

传说建寺之时,木材须从永春远道运送,但山高路远,困难重重,后梦中得白须老翁指点“许与护送”。果然江水暴涨,其筏自至,了无遗失。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这位白须翁,就在寺旁建庙祀奉,称“通远王”。


二、高僧加持千僧千尼护卫

如今的延福寺静谧神秘。而曾经,这里尼来僧往,号称千僧千尼云集。这些僧尼应该不止是本地长居者,也有不少是穿陆路走水路,从周边或更远的地方而来。也许,吸引他们的不止是这里背山靠海香火旺盛寺名在外,也有为祈风盛典应邀而来吧。

在来来往往的出家人中,有一位飘洋过海而来的高僧,从天竺汎大海来到中国,一路穿江历海,因缘际遇停留在泉州,在延福寺一住三年,翻译《金刚经》“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及今,后学赖也。”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位高僧就是与鸠摩罗会、玄奘、不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的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

除了出家人,定时登临的还有党政军要。九日山前金鸡河畔,这里曾万舟过尽千帆齐发,是当时渔人商贾出海返航的归发地。每年春秋潮涨潮落,主官们便会相聚延福寺,举行一年一度的祈风仪式,为出海人祈求顺风顺水,同时祈求神明祐护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如今,寺后九日山上77方宋、元、明、清珍贵摩崖石刻中,就有10方是记载当时官方在此祈风的历史事件,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也是古泉州(刺桐)海外贸易繁盛和管理制度成熟的体现。


上一篇

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呵呵呵!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