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假这几天追着看英国女王Platinum Jubilee白金禧年活动的报道。此时此刻,Platinum Jubilee Pageant白金禧年盛装庆典正在背倚着白金汉宫的广场举行,万人云集,精彩纷呈。今天是庆祝活动的最后一天,预计英国各地将有数百万人涌上街头,光报名操办Big Jubilee Lunches白金禧年午餐会的就有八万五千人,出席午餐会者更是不计其数,真可谓普英同庆。
这么多英国人喜气洋洋地参加女王登基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实话说,是我始料未及的。在看热闹的同时,心中不免会冒出一些疑问。
英国现行的君主立宪制发端于1688年,较之于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确实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重大进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君主立宪制成为很多封建制国家在革命时期改弦易辙的方向之一。即便在理论上共和制是优于君主立宪制的选项,但在不少国家,君主立宪制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丝毫没有式微的迹象。君不见,在欧洲列强中,除英国之外,挪威、瑞典、丹麦、荷兰、西班牙等国,均奉行君主立宪制。在亚洲主要国家中,采取君主立宪制的有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此外,在英联邦成员国中,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15个国家尊英王为元首,这些国家实际上也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从科学活动内在的发展逻辑来说,科学理论和实践总是处于自我革命和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且这种态势永无止境,不预设终极目标。这讲的是赛先生——德先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民主运动与科学活动应该遵循相同的发展逻辑。不错,君主立宪制在历史上确有其进步性,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虽然君主没有实权,统而不治,其存在毕竟代表着封建残余,是囿于当时的各种条件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换句话说,体现了民主的不彻底。那么,人民有什么理由将这种临时搭建的铁皮房当成永久建筑物呢?难道人民,严格来说是臣民,在精神上永远需要一个仁慈的国王/女王来时时加以崇拜吗?以英国为例,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的法律框架将永远止步于君主立宪制?完全从民主运动的内在逻辑出发,在人类尚未就更好的政治体制版本达成共识之前,君主立宪制至少应该会被共和制取代吧。
昨天把上述想法跟一个学政治学的朋友絮叨了一遍,他吃惊地回应道:“哥们儿,在局面如此艰难的时刻,你竟然还是立场坚定的进步主义者,真是太难得了!可是,你凭什么相信民主体制的演进是朝一个事先预设好的目标前进呢?!”
接着又语带讥讽地说:“你可真闲!自家的祖坟都哭不过来,还要去哭乱葬岗子。”
说的也是。昨晚回家在书柜里找出了钱锺书先生的《槐聚诗存》,复习了他的一首诗,全文照抄如下:
閲 世
閱世遷流兩鬢摧,塊然孤喟發群哀。
星星未熄焚餘火,寸寸難燃溺後灰。
對症亦知須藥換,出新何術得陳推。
不圖剩長支離叟,留命桑田又一回。
具体涵义我就不解释了,也解释不好,知者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