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奥地利生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鸟类的社会行为》一书里提出,印刻效应不仅体现在很多有翼生物身上,人类行为里也能看到它的影响
又:在婴幼儿阶段,如果孩子的日常生活主要由保姆负责照料,那么,只要保姆在家,孩子一定会跟保姆更为亲近,而不太情愿接受父母的疼爱。孩子并不懂得保姆的日夜陪伴完全是她的职责所在,父母才是真正爱TA的人。但孩子对保姆的依恋却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绝无矫饰——这世上谁有本事能说服一个婴幼儿,让TA明白对保姆的依恋属于所托非人呢?
又:有些人长大后比较容易对其随机接触到的异性产生依恋,一而再、再而三地坠入爱河,每次都不去甄别所爱的对象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这跟刚生下来的雏鸭盲目地跟随着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移动物体没什么两样,无论该物体是脾气乖戾的主人、狗、农用运输车还是别的什么。试想:一只依恋农用运输车的鸭子,它能指望得到什么回报呢?
又:你不觉得,人类恋旧的倾向,也是印刻心理机制的一种表达吗?
客:愿闻其详
主: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人们总是无比怀念小时候在老家吃到的饭菜,不管它们是否卫生,是否有营养,甚至是否危害健康,反正就是好吃——好吃是无需讲出道理的。一个人的味蕾真的是死忠于家乡啊!
又:跟你分享一个小故事:我读研时,一个同学来北京考试,我在食堂请他吃饭。那时食堂卖的米饭已经开始区分好米饭和一般米饭,所谓好米饭是用东北大米做的,饭粒儿晶莹剔透,香气扑鼻,口感软糯,而一般米饭用的是南方产的籼米,没啥黏性,一粒儿一粒儿的,黑黑小小,吃在嘴里像枪子儿。招待客人嘛,肯定要买好米饭了。但我同学竟然说,还是安徽老家的籼米好吃,美其名曰硬朗,有嚼头,让我大跌眼镜。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开始思考乡土观念是如何扭曲一个人的认知
又:人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思很大程度上跟对老家食物的忠诚是一脉相承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引申开来,即便你的故乡有多丑陋,你的故国有多不堪,与之隔山隔水时,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照旧引发人们无尽的怀念,所谓“去国怀乡”是也。有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相信“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毅然离开故土,远赴异国他乡,但在临终之前,最后一个愿望竟然是叶落归根!可见早期生活环境让人产生的依恋之情是根深蒂固的,非常难以摆脱
客:以前经常听身边人夸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故乡最美,天下无双,我觉得特别silly,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经你这么一讲,我就豁然开朗了
又:可是印刻效应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关联是不是有点遥远呢?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