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一直不明白,诗味是什么,诗心是什么,只有隐隐的一点感觉,自己没有明确的概念。最近好像明白了一点,所谓诗味,诗心,应该是指诗的空间。这点体会,主要来自古诗与现代诗的对比,体悟。我最初接触的诗,是古诗,初中老师教我们背的,他也讲过现代诗,但没有深入,所以我对诗的认知,主要来自古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接受现代诗,觉其无味,没意思。过了两三年,读高中,在书店遇到一本哲理诗诗选,我才觉得现代诗有点意思,印象最深的有帕斯的《互补》,弗罗斯特的《冰与火》、《雪夜林边驻脚》,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这本诗集让我喜欢上了现代诗,自己也开始试着写现代诗,至今写了十多年。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通晓现代诗与古代诗的区别,在我人生写作的前十年,我都是一个人写作,靠自己的悟性摸索诗艺。说实话,我现在都觉得中国现代诗缺点什么,要么是无根之木,要么是空中楼阁,总觉得不真实。当然,对于那种直接来自心灵的诗,我是比较赞赏的,那些是无可争议的诗。但对于那些没有那么有灵气的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包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也是这样审视。
这些年,我写过灵光一现的作品,也写过唠叨的叙事作品,了解过一些现代诗的理论,无论口语诗还是废话诗,还是于坚的拒绝隐喻,我都觉不满足,认为它们没有抓住真正的重点。
直到最近,我才思考语言,并从那儿收益颇多。电影《降临》,里面外星生物七肢桶的语言文字给了我启发,女主说文字可以是立体的。这让我明白,汉字原来也是立体的,特别石刻和铭文上的文字,即使后来用毛笔书写,它依然是立体的。于是我得到一个感悟:汉字是一种具备空间属性的文字。
随后我想起有次和朋友谈话,她说荷尔德林的诗结构很特别,我可以学一学,我看了很久,忽而脑中浮起一条蛇,一条在水田中游泳的蛇,那时我小时候看到的,非常灵活。
结合这些,我忽而觉得。现代诗与古诗的差别,就是空间的差别。而所谓的诗心和诗味,我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明白了自己读现代诗难以感受到的东西,其实就是空间的差别。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空间感,对于天地时空没有概念,内心没有一种切实的感受,成了单向度的人,所以生产出来的诗也是单向度的,易流于平直、死板,难以富有动态和美感。古诗不一样,可动、可灵活,因为它在空间跳跃。这大概就是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也是古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于是我写下:
诗需要有空间,才能呼吸、顺畅,如何营造空间则至关重要,以前的诗人不需要注意这些,因为他们本来就生活在天地时空之间,现代人则不是,空间感已经差不多消失,只有极少数诗人,还生存在那儿,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单向度的,所以诗不灵活,很死板。那么诗的空间是什么?其实是诗心,诗人的心灵,也即诗人的心灵有多大,他创造的空间便有多大。
另一写作的网友看到了,她加以发挥,她认为我说得太对了。她是练瑜伽的,她说自己的瑜伽也应该获取更多的空间,并在她的文中写道,有一个人说,虽然他失去了视觉,但他获得了更多的空间,看到的东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