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很难把二舅定义为一个木匠。我在家这三天的时间里,他给村里人修好了一个插线板、一个燃气灶、一盏床头灯、一辆玩具车、一个镢头、一个洗衣机、一个水龙头。
回来的路上被另一个婶子拦住,修好了她家的门锁。还没进家门,又被另一个老头叫到家里,说电磁炉坏了。二舅到他家发现,是他的插线板的电源忘了打开。可怜的老头。回到家又修好了一个奶奶的老人机和收音机。
……
这个村子里有的一切农具、家具、电器、车辆,二舅不会修的只有三样: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因为这些东西二舅也没有。不过现在智能手机也有了,宁宁买的,等他拆上几次也就会修了。
夜深了,二舅家的灯还亮着,又给谁家修东西了。
……
村里就剩下几百个老头老太太了。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送维修店去修,先别说得花钱,如果到镇上是30里山路,如果坐客车去县城,下了车他们是连北都找不到的。”
以上段落摘自B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文字版。
我一向崇尚物尽其用的生活法则,加之动手能力还行,平常也爱修东西,所以,相比其他人,我格外关注二舅在修理方面所具备的本领。想起了斯凯瑞儿童故事中的一个主人公,英文名字叫Mr. Fixit,中文译作万能修先生——这个译名特别棒,已臻翻译化境。如果UP主“衣戈猜想”所言非虚,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二舅也配享万能修先生的美名。
未经历过物质条件极度匮乏时代的人,很难想象穿件新衣服时的喜悦——如果你不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所谓“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是老三”对你来说绝不是一句戏言,而是要照单全收的,让你穿上一件百衲衣也不要觉得委屈。碗和瓦罐不小心被打破了,只要不是稀巴烂,都会请锔匠补好了接着用。再出个谜语让你猜吧:这个家伙什儿比碗和瓦罐要贵重,没有它就做不成饭;女主人向男主人吐露,天底下最可怕之事是男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它突然漏了,直把听到此话的一只不明就里的老虎吓得夺路而逃——对,谜底是做饭用的铁锅!中国人有谁没听过“锅漏”的故事?实际上,补锅并非是中国人生活中特有的现象,英语中也有tinker(补锅匠)一词,约翰·勒卡雷的名作《补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尚记得否?近年科技界一直在倡导“万物皆可互联”,在我小时候,体会到的却是“万物皆可修补”。
按照UP主“衣戈猜想”的描述,二舅似乎仍生活在万物(除了智能手机、汽车和电脑)皆可修补且能被他修补好的环境中,这一点我尤其替他感到高兴。周围的人热切地需要二舅来帮忙修补旧物,他也能满足别人对他的合理期待,于是,旧物得以继续发挥功用,再多陪伴主人一些时光。而旧物之上往往附著与家人或左邻右舍之间一段共同的回忆,旧物在,旧人在,岁月静好,夫复何求?如果没有意外发生,这种仿佛存在于旧照片中的场景将会一直保持下去,永不变换。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