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东西时,翻出儿子上小学之前在友好医院用过的病历本,然后想起了一个人。
他是友好医院儿科的主任医师,跟我年龄相仿,也姓Hsia。觉得他是本家嘛,每次我带孩子在这家医院看儿科门诊,只要他出诊,就总挂他的号。内心大概隐隐有个期待:他给一个同姓的小朋友看病,会更认真负责,哪怕只比别人多出一点点,一丝丝。
但事实证明这完全是我的一厢情愿。友好医院儿科门诊的病人特别多,乌泱乌泱的;看一次病,从进医院大门那一刻算起,不花至少两三个小时,休想离开。记忆中,经过漫长的等待,好不容易轮到我们,进入诊室后,把挂号条和病历本往他的桌子上一放,他总是不咸不淡地问那几句话:病人哪儿不好了?出现这个症状多久了?在家有没有用过药,用过的话,是哪些药?接着拿听诊器贴在孩子的前心后背上听一听,自始至终面无表情。然后低头在病历本上写写划划,开化验单子,或药方,再也不肯说一句多余的话,回回如此,从无例外。至于病人是姓赵,姓钱,姓孙,姓李,还是姓Hsia,与他何干?我们临走之前跟他说再见时,他一般对着诊室门外的护士喊,“叫下一位!”不再搭理我们,像是在跟谁赌气似的。
我儿子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那个暑假,过敏症状非常严重,我们三天两头往友好医院跑。如前面所说,普通门诊排队时间太长了,每看一次病,小半天就没了,或多或少影响到我的工作。后来听说友好医院的国际诊疗部也有儿科门诊,贵是贵点儿,但几乎没人排队,省时省力。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貌似还行,偶尔看看国际诊疗,还能负担得起,于是便试着挂了一次号。
国际诊疗部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非常安静,甚至略显冷清。分诊的护士告诉我们,儿科现在只有一个病人,进诊室有一段时间了,很快就能看完。我判断这位病人应该是个老外,因为坐在诊室外的沙发上,能听见里面的人正在用英语交谈什么。不大一会儿,一个老外妈妈带着一个小老外出来了,护士便把我们领进了诊室,看到大夫,我便愣住了:这不是我本家Hsia主任吗?他怎么会在这里?
他笑容满面地招呼我们坐下,问我们是讲Chinese or English——等等,他不认识我们,这都没啥,可是,他竟然会笑!这太不可思议了!我领两个孩子在普通门诊看病,前前后后也得有六七年了,从未见他笑过,而此刻看见他脸上绽放的笑靥,让我感到不寒而栗,怀疑他的笑靥之下是不是隐藏着什么阴谋。
他马上就注意到眼前的小病人是他的本家了。他问小本家在哪个学校上学,住在哪里,喜欢哪个体育项目,有没有兄弟姐妹,跟妹妹的关系好不好。他还跟小本家说了几句英语,夸小本家的发音很地道。他说后面暂时没有候诊的病人,多聊几句也没关系……
说说笑笑间,半个小时过去了。
最后,该说的话都说完了,他站起身来把我们送出了诊室,还冲我儿子挤了挤眼睛,说了声byeb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