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乡的事又打电话给在ZF当差的同学,她回复说正在吃饭,但还是很耐心地听完了事情经过。事情重不重要另说,但八点多了,还在吃饭,想想她的身份应该算正常。
今天下午读了萨瓦兰的《厨房里的哲学家》,封底的萨瓦兰美良格调和哲学是这样的:
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实现温饱的方式。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一道新菜肴的诞生往往比一位明星的出现更能让人幸福和快乐。
动物吃饲料,人吃饭,但是只有有思想的人才懂美食。
招待朋友,却不根据其个人喜好还准备饭菜的人不配拥有朋友。
关于第一点,“民族的命运取决于其实现温饱的方式”,对照一下如今的温饱方式,在吃饱几乎没有什么问题的基础上,“胖点好”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唾弃,但过食和食物本身的营养不足却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准确地讲只有传统有机的食物才是维持身体活动和健康所需,但因有机食物的成本因素,也并非普通人能顾及的。
第二点,“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从前一天的高档餐厅到第二天的普通农家菜,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前者会摄入富营养,但实际上是普通的农家菜的大部分也是来自工业化的农产品、烹调也还是传统的地方特色-高盐高油,而高档餐厅却在此两点上更胜一筹。虽然都是家庭聚会,但在食物的认知上却是可见一斑。所以,这点也算正理。
第三点,“动物吃饲料,人吃饭,但是只有有思想的人才懂美食。” 此观点也《典论》之“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不谋而合。清代李渔著有《闲情偶寄》,将美食原则定义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为其渐近自然也”。清代袁枚著有《随园食单》,认为“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 因此,吃饭不等于懂美食。
第四点,“招待朋友,却不根据其个人喜好还准备饭菜的人不配拥有朋友。” 记得有个笑话是这样的:财主招待客人,准备的都是客人忌口的菜,席间财主还不停地招呼客人吃菜,结果客人只能礼貌地借口身体不适,喝茶作数。这种是故意为之,但作为主人的待客之道,暂且不提朋友关系,也该尊重客人的饮食喜好,以此准备食材。即使是临时一起共餐,餐前询问“是否有忌口”、“比较喜欢哪类菜式”也是尊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