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kie

2022-08-08  21:15

159 0 1253

读《文学的一个界说》

半路加入“日课”,每天都写作,一直认为只能算文字记录,今天看完朱自清先生的《文学的一个界说》,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文学是用真实和美妙的话表现人生的。

所谓真实,“能够将自己的实感充分表现的,便是好文学,便能使人信,便能引人同情;不管所叙的事实与经过的事实一致否”。对照自己的文字,发现大多数为纪实,但绝对是自己的实感,所以今后需扩展叙述的内容。

所谓美妙,“便是能引人到无关心-静观-的境界”。当今流行的“标题党”无外忽蹭热点、追明星、大伽的私生活,确实满足了“吸睛”的目的,但看到三分之一就会发现上当了,着实浪费了时间。每天的“日课”里的评论与被评论,都会让自己去思考,算是静观吧。

(二)文学是记载人们的精神,思想,情绪,热望;是历史,是人的灵魂之唯一的历史。

“文学所要写的,只是人的灵魂的戏剧,其余都是背景而已。”那些“曾给人的灵魂以力

量,曾给灵魂骚扰以及灵魂的历史”无一不是关于人的灵魂的,没有灵魂的躯体就是行尸走肉,文学也一样。

(三)文学的特色在它的“艺术的”“暗示的”“永久的”等性质。

“艺术即等于技巧,最要紧的条件便是选择;题材的精粗,方法的曲直,都各有所宜,

去取之间,全功系焉”。关于技巧,做到“使读者看一件事物,和自己一样明晰,一样饱满,一样有力,一样美丽”尚可,但还需专业的学习。

“暗示便是旧来所谓’含蓄’,所谓’曲’。” “若是将话说尽了,便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免寡然无味。”朱先生举例了诗歌,“‘说尽’是文学所最忌的,无论长文和短诗。”想起

有个朋友读了我的小说,问我“最后好像没写完呢?” 我是这样复的:“就等你发问了。你觉得会是怎样的结局?” 后来日课的评论也是给了跟实际一模一样的结局。

“永久的”是“使人不舍,使人不厌,使人不忘。” “若有深切情感,作品自然能感染读者,虽百世可知。深切之情感,大都由身体力行得来,如人饮水,冷暖自己知。” 文学所叙述的不一定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但所反映出的灵魂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要打动别人一定要先感动自己,让人读到能触碰到内心的那根神经,如若不是,那就丢进垃圾筒吧。

(四)文学的要素有二:普遍的兴味与个人的风格

“风林和是表现的态度,是作品里所表现的作者的个性。” “所谓的‘豪放’,所谓的‘秀逸’,

皆是作者人格的全部;人生有多少样子,它便有多少样子。”也许从小的家庭环境教育

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少依赖的人,再加上职业要求的文字表达为工业化风格,所以很难写出柔弱的样子。

(五)文学的目的,除给我们以喜悦而外,更使我们知道人-不要知道他的行动,而要

知他和灵魂。

第二点讲过了灵魂。灵魂有高尚和低俗之分,如果要让人向内观,则必须高尚,即便所叙述的内容是低俗的。

(六)在文学里,保存着种族的理想,便是为我们文明基础的种种理解;所以它是人心中的最重要最有趣的题目之一。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傲慢与偏见》讲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爱情故事,后人可

以仿写那个年代的生活,但简.奥斯丁却没有办法写21世纪的爱情故事。

读后梳理一遍,似乎未来写作的路更清晰了。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