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给予回应,我的目光一扫下去他就会接住,这让老师很舒服。丢一个问题下去,最怕教室突然安静——那原本都是简单问题,老师的目的是为了互动,为了改变课堂节奏,也不是为了考倒谁。没人回应,说明没人在听啊,只要听了就能有答复啊。没人听,侧面说明老师水平差啊,不吸引人啊,老师自己也会难过自卑的啊。备了那么多课,PPT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热点追踪,每周财经新闻回顾……老师再努把力,就快上天了,所以真的请你们给点回应好不好?
这个帅气的男孩每次回应都是及时的,八成都是有用的信息,说明他真的在听。有一个回应,就可能带动其他人回应,课堂氛围就不会死水一潭。我很感谢他,也很喜欢他。
其实我开课之前就认识他。上学期我们下乡调研带过两个大学生,他是其中一个。可那次我对他印象差到极致——话太多了!叨叨叨不停!下乡接待我们的是镇长和驻村代表,中年人,公务员,不要说这个学生熟不熟,就连我们几个老师也只是几个月下去一次,见面还非常见外,公事公办,客客气气,各自施展优雅的一面。
他不。这个男孩完全把这趟公差当成了宿舍郊游,不分场合高谈阔论。办公室座谈时谈到乡村振兴任务时,这方的老师还没发话呢,他要抢先说说说;参观企业听创业者介绍产品和经验时,对方还没说完,他也要抢着发表自己看法;下田野去参观项目用地时,看见池塘看见鸡鸭走路拐弯碰到枝叶,他都有一大串话叨叨叨。大家都开始对这个学生侧目,好在氛围较宽松,没有实体任务急着决策,双方工作人员也都性格温和,没啥官威。但是我对这个学生印象差极了。甚至毫不避讳地问另一个学生:他是和你一个班的?那你们班不得烦死他?这个女生笑着说:还行吧,已经习惯了。
当时回去的路上有一个小时,之前我们都是各自闭目养神,车厢里静静的。教师一般都习惯中午午休一会,下午才有精力继续各种脑力博弈。这回不行了,来回车上都充斥着这个话痨叨叨叨的废话,他一会不带停的。我可够够的。明示暗示几回也没用,看在他是另外一个老师邀请来的份上,面斥不雅。
居然在这等着我了。
第一次上这个班的课的时候,我提前去了几分钟,班级正在进行班委选举。前任班长不时站出来说几句,鼓励大家继续申报某些冷门职位之类。我看这个话痨男孩比班长还积极,一会前后跑动,一会协助调试设备,一会站出来说几句:大家可以再考虑下xx职位啊,这个也很好的。
终于轮到我的时候,我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他:你是新选出来的班长吗?他说不是啊,我不是班委。我说又看到你跑来跑去的,他说我帮忙而已啊!
一正式上课,我就感受到了班里有个话痨的好处——什么话题他也会回应一下你,差不多都能回应到点子上,帮老师的情绪保持在一个刚刚好的兴奋度上,助力课堂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气氛里继续下去。一节课40分钟,很愉快就可以过完了,不会对老师造成负面压力。
这章我们学习广告创意,本次课我就设计了一些训练创新思维的题目给大家做做。其中一个题目是买练习册的:小明缺4.9元,小红缺0.1元,他俩把钱合起来也买不到一本,请问这个练习册多少钱?
同学们都陷入思索,教室了静静地,这是我想要的效果,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可是还没过3秒,我都来不及喝口水休息下,他一下给出了答案。我看向他,不置可否,因为我还想请同学们多点发动脑筋都来思考思考。
第二道题,是拿桶装水的问题:一个三斤桶,一个五斤桶,水无限供应,请问如何精确得到4斤水?
这回他没过几秒又会了,我叫他不许做声,别干扰其他同学思考。大家七七八八给出了好多答案,不过,他的答案明显步骤更精简。
第三道题:切西瓜,共切10刀,请问最少能切出来几块西瓜?最多呢?
经过短暂的小失误,他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
不得不服,这孩子头脑还是可以的。
有一次谈到一个话题,我提到了社恐。他在下面说:老师啊,我是社恐啊。我说不,你是社牛,你要是社恐,那就没人社恐了。全班都笑了。他说老师我真的是社恐啊!我有时候特别社恐。
这不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我也就笑一笑掀过去了。你是不是社恐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应一下能活跃下课堂气氛,惊醒一下睡着了的同学也是好的。
实验课上,我请退伍回来插班的大师兄给大家分享了军营生活之后,他开始揪着大师兄不停追问验兵的事。然后休息时跑来跟我大声谈论起了自己性格和原生家庭的苦恼。
我看了看周围,实验室很大,我们只用了一半不到。于是带他去了角落里,让他可以有个更好的空间安心的讲述自己。
他说自己的故事很复杂,在我的引导下,逐渐理清了以下几条线:
兄妹三人,自己是老小,上有兄姊。因父亲家暴,父母离婚,父亲已三年不露面,不付任何抚养费。母亲在香港打工,常年不回来,奔波劳苦,也有点祥林嫂的神经质了。姐姐技校出来工作养家,性格内向,姐弟沟通较少。哥哥只大一岁,大学毕业正在实习,但是性格偏激孤僻,兄弟俩见面就吵架,没有话讲。
我问他,你跟谁长大的呢?
他说:跟奶奶长到三岁。
我问:奶奶爱你吗?对你好吗?
他说:不好,她不跟我说话。不理我。
我说:是了,人的安全感是三岁之前建立的,三岁之前一定要跟母亲在一起生活。
我问:你现在放假回家,和谁一起住?
他说:……都不回家,没有人。妈妈在香港不回来,姐姐谈了朋友,哥哥实习封锁在单位那里了。回来大家也是各种吵。
我说,从现在开始,你放弃对任何人的改造。不要告诉妈妈怎么做是对的,原谅她的唠叨和诉苦,虽然给到你很大压力,但她的认知只能做到这样了;不要再指责哥哥不懂事不负责任,他还是个孩子,能力有限,原谅他;对姐姐好点,主动和她多沟通,告诉她弟弟们已经长大了,可以保护她了,叫她遇到事和你说下一起商量;她比你面临更严峻的人生形势,原生家庭之恶对女孩的影响一般大过男孩,她可能会容易遇到渣男。
中午一起去餐厅吃了饭,我跟他提了提我那不够完美的原生家庭,告诉他,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全是虱子。但这不是我们的错。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时代,更无法选择出身和父母。尽力做好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临走的时候,我说,每次实验课放学,你都来找我,我们随便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