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让苏导推荐一部电影看看,苏先生爽快的回复,“看看《罗拉快跑》吧,这绝对是一部能够影响你三观的影片。”
呵呵哒,影响我三观?说的跟我有三观似的......
开玩笑,活了二十多年,健全与否另说,三观还是有的,但仅凭一部影片就想影响我这么多年的固化观念,一开始,我是拒绝相信的。
不过我还是看了,因为是苏先生推荐的。
《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导演、编剧,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等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影片于1998年在德国上映,讲述了为拯救男友而奔跑的罗拉要在2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的故事。
这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以一种模拟游戏的方式,让罗拉经历了三次20分钟的奔跑,每一次奔跑,因为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结果,终于在最后一次的奔跑里,罗拉和男友曼尼,双双放弃了暴力方式而选择一种女性化的思维,以柔克刚,和谐共存,最终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解决长远问题,这,可能也是导演汤姆·提克威所倡导的文化基调。
由于影片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和一些特效处理,很多人看完之后,一开始都不太能把握它的主题思想,包括我。然而,正因为这种主题的不确定性,给了观众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存在的一大目的,就是引发受众的思考。我并不认为,一部影片引发观众像“傅园慧事件”这样空前统一的认知是一种好事。
探讨过程中,苏导说,这是一部在影视圈经常被当做案例讲解的影片。当然了,作为一个圈外人,那些有关导演如何玩转镜头,再造时间,通过连贯加速的长镜头压缩时间,再以不同景别、不同视角的多镜头叙事来延伸时间,闪回、再现等技巧性的东西,我自然是搞不懂的,但是,站在一个观众的角度,总还是有些东西能不自觉的触碰我的神经,促使我去思考,我想,这可能就是苏先生所说的,影响我的三观吧。
这部影片,触碰我的大致有两个点。
第一点,也是影片最直观传达的内容,人生的每一个细微抉择都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片中罗拉的三段奔跑经历,同样的起因,因为中途不同的处理方式,致使前两次的惨痛败局和第三次的完美收场,这一点有些类似影片《蝴蝶效应》。都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未加特效的现实人生终究是没法重来,因此谋篇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昨天的铺陈决定了今天的格局,今天的每一步又多多少少的影响了明天的方向和高度,所以啊,且行且考虑,且行且珍惜!(知道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走不好这一生......多么痛的领悟,多么刺眼的二八定律)
第二点,是我认为整部影片带给我的最大的收获——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万事万物,唯快不破。罗拉快跑,一部历时81分钟的电影,基本全部是“跑”出来的,看完只想感叹一句:妈的,好累!然而调侃过后,再来细想整个剧情,如若不拼尽全力的跑起来,再精密的抉择也只是设想,这根本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时间对抗赛啊!很多时候,时间才是最重要的筹码,多一秒就多一份胜算,多一秒就多一份试错的机会!我们都是奔跑在时空罅隙里的追梦人,奔向终点之前,唯有火速前进,快一点,再快一点。
每每想到这一点,感觉自己走路的步伐都快了三个节拍。也许只是多出三分钟、五分钟,但细微之处见真章,这种对待事物的紧迫感和时间观念的塑造,常规来说,会造福一生。这世上,总有一些人,用同样的一生时光,活出了别人几倍的人生。
当然,快不等于机械,快也不是流于表面的急躁。无视时间和“大跃进”式的快是两种极端,均不属于我所讨论的范畴。这里的“快”与“跑”更多的是一种对待人事物、对待生活的态度。
有人说,一个女人一生都不能放弃的三件事是:赚钱,美丽,开心。秋水老师也曾讲到,要学会科学的赚钱,艺术的花钱,像女汉子一样去奋斗,像女神一样去享受。该奔跑的时候,就肆意的去奔跑,待到时机成熟,也许,你也是那个美好到让别人忘却时光痕迹的珍奇存在。
罗拉快跑——致每一个现实中的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