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角

2022-12-11  21:37

132 3 1415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困惑

image


前几天到单位挂钩的北星社区去轮值,社区副书记把我带到一楼的社区服务大厅,给我指定了一个座位,让我和其他同志多多交流。我一眼看到后面坐着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就跟他攀谈起来。

我问小伙子到社区工作多久了?他说没几天。我问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老老实实的告诉我,他是福州大学毕业的。这还真令我有点吃惊。因为福州大学是福建省唯一的一所211,难道社区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提升到这么高的文凭档次了?

小伙子看出了我的困惑,一五一十的给我讲起他的经历。他是2020年7月份毕业的,学的是工程管理,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专业,但是那年疫情比较严重,他们都没有机会回学校照毕业合影,就“被毕业”了。在这之前,全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增长,工程管理专业是非常好找工作的,特别是在闽南地区,所以他没有考虑读研,或是考公务员。没想到一毕业,就遇到疫情,而且房地产政策遇冷,原来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2021年11月他第一次参加国考,还是有点儿缺乏经验,没能“上岸”。随后,又参加了厦门一家国企的考试,似乎考试不够公平透明,他懵懵懂懂地被淘汰了。2022年上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事业编制的考试,排名比较靠前,但只录取了1位硕士研究生。本来他报名参加了今年年底的国考,不料,就在可以打印准考证的前几天,国考又因疫情而延期了。

11月下旬的时候,人事局根据事业编制考试的成绩,打电话询问他是否愿意做社区工作人员。小伙子心想: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于是就答应了。他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来到北星社区,可是,看到社区防疫工作如此繁重,另外那个同学很快就离开了,只有小伙子坚持了下来。

我问小伙子在社区工作都有哪些具体的工作任务?他说其实主要是给居民进行宣传和解释,特别是现在有许多事项是可以用手机来办理或操作的,很多社区居民不会,他们就会找到社区,小伙子就会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还有很多疫情防控的摸排工作,社区的党建、财务、活动都要公告,还有上级布置的很多表格要汇总。比如,现在他就在汇总社区的老年人还有多少未接种疫苗。

我看到墙上有一面屏幕,是关于地震预警工作的介绍,就问他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小伙子似乎有所研究,他说这是个信息系统,有时会有台湾那边的地震信息。看来到底是高校毕业的学生,信息的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很强的。

我鼓励他不要着急,坚持复习,多多尝试,一定会有机会,毕竟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社会需要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可是说完这些话我也很惆怅。我们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没有给他们留出多少向上奋斗的空间和道路。

全国每年有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分到34个省级行政区(含直辖市和自治区),一个省不到30万,如果是福建省有十市一区,每个市不到3万,再分给每个县级,不到3000人。这里面包括了年轻的医学生、师范生、法律人员、工程人员、企业管理人员,都是社会急需的力量啊。

我认识很多基层法院的法官、法官助理,他们的工作都非常辛苦,每人每年的办案量都超过了可以承受案件的数倍以上。但是我看到的数据是,在员额法官制度实施之前,全国有21万法官,员额法官制度实施之后,只剩下12万员额法官,如果平均到每个省,只有几千人,每个设区市只有几百人。相反,我们每年有大量的法律学生,无法走进法院和检察院,即使进了也很难走到员额法官和检察官的位置上,只能纷纷走进律师事务所。

看到网上关于生育率下降的说法,大家觉得每年只有900万的新生儿出生,人数太少了。那么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还算多吗?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盛夏凉情   2022-12-11 23:28:37

    上学卷,找工作更卷。前阵子不是有博士应聘城管的嘛

  • 随小舟   2022-12-11 23:07:22

    卷,太卷了,疫情加上坑专业,专业就没什竞争优势了

  • 毛角   2022-12-11 22:25:40

    是啊!那么高难度的高考,咱们都能组织得了,其实可以大学毕业再考一次,按分就业,不愿意的可以弃权。

  • 晓骡   2022-12-11 22:16:02

    毕业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已经成了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