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婆婆

2022-12-28  17:07

185 1 1575

078|陷入迷茫

这是三年疫情以来,我们可能遭遇的最黑暗时刻。几亿人一起发烧的局面,痛苦无助。前几天满屏的主要话题就是自己或身边谁、谁、谁“阳”了。除了感染本身的风险势不可挡,迎面扑来的还有恐惧生病的精神压力。人人都在焦灼不安中等待“中招”或“另一只靴子落地”。但是今天上网,明显感到画风突转,有关疫情的舆论与报道大幅下降。


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说明: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12月27日国家卫健委出台“乙类乙管”,这意味着抗疫,将逐步从社会面转换到个人面。既然是个人的事件,也就不允许持续占据公共舆论资源了。更意味着从2023年1月8日起,中国的社会秩序将恢复到2019年的状态,境内外出行自由,大家想去哪就去哪,没有过多的防疫限制了。不少城市已经允许放烟花。届时,想必璀璨的烟花伴随着热闹的年味,会让许多人忘记新冠病毒带来的痛苦。毕竟,一切都要向前看,不是么?!


但是我还是想知道疫情的进展,双节临近人口大流动带来的影响将是怎么样的?记得在12月13日西安急救中心发布通告,新冠病毒无症状和感染者、轻症还请勿拨打120。15日看到有的省份卫生健康系统取消节假日至明年3月底。


这些信息都说明新冠不容小觑。网上看到清华北大一个月里失去了很多老教授,提到北京各区的殡仪馆都超负荷运转,很多工作人员阳了也只能带病工作。有的火葬场一天原本处理40具尸体,现在每天处理150具尸体,但是依旧有大量的尸体无法及时得到处理。因为预约火化的人剧增,所以营业时间已经改成24小时全天候。不止北京如此,广州、上海、石家庄、武汉等多地的殡仪馆也相继出现了预约人数激增的情况。


实际上,在感染规模快速增长的防疫新阶段,疫情的变化和走向有了新的不确定性,全社会对疫情的认识都在经历重塑,社会对涉疫信息的需求其实更为强烈,也更多元了。合理发布感染相关数据,不论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还是基于给社会释放准确的防疫预期,为个人防疫提供参考,避免社会恐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西安的疫情进度认知停留在20日。根据“城市数据团”的小程序,19日西安升至65%,感染达峰进度位列全国第57; 20日西安感染高峰进度已到63%,较19日下降3%;位列全国第97名。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今天在贞观公号看到《从西安地铁客流看城市的复苏进程》一文,提到从12月12日(周一)起,西安地铁乘车人数从217.14万人次开始降低,一路下跌至12月18日的52.74万人次。西安地铁日乘车人数减少时,发生了救护车资源紧张,医院门口排长队核酸等社会事件。地铁人数低位维持将近了一周时间,形势在12月26日(本周一)发生转变。西安地铁日客流人数从前一天的82.32万人次增长为146.34万人次。西安终于走入了地铁客流恢复期。


拼凑分析,是不是第一波感染高峰在18日左右过去了? 西安这一波的感染规模多大?中重症比例多少?如今都成了谜团。我们现在能确定的,就是春运期间因为人口的流动还会有两波高峰期,做好自我防护还得三个月。


原来每天都有疫情通报、疫情地图等,现在突然全部空窗,让人很茫然,毕竟现在疫情才开始。我觉得至少在近三个月内地方政府应该定期向民众发布疫情的走势,民众只有掌握了真实的地方疫情信息,才可能有更为理性的个体抉择,从而在双节期间做好行程取舍,增加自我保护的有效性,实现更多的防疫“群体理性”。


也许是我太焦虑了? 痛苦源于记忆,压力源于记忆,烦恼源于记忆。毕竟三年来唯一的主题就是防疫,习惯了根据疫情走势判断周围环境的安全程度。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整体的社会决定局部的人,虽然自然在变,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整体决定局部的规律永远不会变。三年的种种伤痛经历早已融入血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或许,时间的长河会让人遗忘,但遗忘不能勾消事物的本质。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飞霞霓裳   2022-12-28 19:00:07

    “大号感冒”不容小觑,愿大家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