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开年很热闹,前几天B站的《中华奇谭》很火,这部主打中国风的动画片让很多人似乎有了回到小时候的感觉;昨晚,电视剧《三体》在腾讯视频上线,刚开播就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刘慈欣长达七年的科幻之作吸引了很多流量,一场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战争将徐徐拉开……
对于这些,虽然我不是很感兴趣。但我非常认同社会很丰富、世界很奇妙。游戏也是如此,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具有多元性与丰富性,无论是现实的、虚幻的、魔幻的,都能找到受众的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如果带着包容的态度去欣赏,带着思考的方式去对待,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才会有知识的沉淀。
昨晚,吃完晚饭后,两个小伙伴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脑前,我很好奇他们排排座的样子。脚步挪移过去,凑着脑袋看热闹。桌上,奶茶、薯片以及水果一应俱全,他们正在看着屏幕上直播室一男一女在神采飞扬地对话。
听到我的脚步声,看到我脸上诧异的神情,一个小伙伴转过头对我说:“这是狼人杀的直播,等很久了。”
“对,抖音的jy戴士回归的直播,现在还没开始。”另一个小伙伴补充道。
对于狼人杀,我也有所了解,这是一款多人参与的,通过语言描述推动、较量口才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策略类桌面游戏。似乎这款游戏,一出道就很受年轻人的欢迎,“狼人杀”三个字更是成为了游戏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形成了线上的大爆发。游戏主要是通过话语表达来迷惑其他人,可以选择说真话,也可以选择说假话。说假话的人,有可能说漏嘴,让人抓到破绽,最终被淘汰。游戏一般会经过3-4轮,最好能记住大家每一轮发言的内容,才能通过表情、动作、内容等分析来判断孰真孰假。
记得那一年暑假,在长江三峡的邮轮上,我们一帮大朋友、小朋友齐刷刷地坐在甲板上,吹着江风,在夜色苍茫中,就着甲板上昏暗的灯光,围坐成一圈,一起玩过狼人杀的游戏。会玩的小伙伴先是对我们这些不曾玩过的人现场培训:狼人杀有神父、杀手、贫民、巫婆等角色。玩狼人杀最主要就是不要讲真话,如果自己是狼人的时候,就不要说自己是狼人,不然这样就出局了。自己是好人的时候肯定是要说自己是好人的,不然就会被怀疑成是狼人。在短暂培训后,在似懂非懂中,我们开始实战游戏。而我,一拿到狼就心虚,一拿到好人就硬气,毫无城府又不擅长说假话,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于是,我站在旁边以上帝的视角,看他们玩一场谎言与推理的博弈,有人诚实可信,却备受怀疑,有人义正言辞,却满口谎言。
狼人杀与其说是一个社交游戏,不如说是一次人性的考验,里面的套路,比现实世界还要复杂。这种游戏没有必赢的玩法,因为它有无数种可能,即使是公认的大神也无法确保游戏的输赢,所以才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很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忘了当时玩这个游戏时的种种细节,却只记得那晚隔岸的灯火稀疏、柔美,我们的笑声伴着涛声被那晚的江风吹散得很远很远……
站在一旁看了半天,两个小伙伴津津有味,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听了半天的我,却实在提不起一点兴趣。于是,我转身离开回到自己的房间。突然间,就想起了疫情前,跟儿子还有一帮朋友一起来到静安寺旁边玩过的“密室逃脱。”
这也是一个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游戏,其实就是情景式闯关游戏。密室有大有小,在里面可以玩上两三个小时。因为对这个名字充满了好奇,对这个游戏也想体验一把,所以,听到他们要去玩,我便兴致盎然地跟着他们一起前往。我们一共6个人,去的那个算是中等的密室,一个人180元一张票。
买好票,我们进入密室,一扇铁门徐徐关上,我很是担心,万一我们出不来怎么办?儿子笑着说:“密室逃脱,最好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团队的力量成功逃脱,如果不行,店家会开门,因为下一场已经有人在等候。”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首先进入了一个只有另一扇小铁门的黑乎乎的小房间,旁边有一扇门,门上有个转盘,墙壁上有许多首诗,还有让人转动的小圆柱,我无从着手,就在转盘上乱转起来,转了半天,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还是小伙伴聪明,使投影在墙上投了一首诗,按着提示,转动圆柱顺序,开了这扇小铁门。但是通往下一关的门也很小,经过这个小房间必须要经过好几缕交错的红色的光柱,你必须要在间隙的时间飞快地冲过去,不能被光线射到,如果射到了,警报器就会响,可是笨拙如我,怎能在狭窄的楼梯间做到身手敏捷?
出了小房间,就是走上一个狭窄的楼梯。上了楼梯以后,就是一条短短的甬道,好不容易弯腰经过,迎接我们的却是更长的、更矮的通道。那一刻,我都怀疑这是楼房建筑的检修维修通道,高度只能允许我们匍匐爬行。我们一个个趴在地上,缓慢前行,终于到达终点,下了楼梯,却发现楼梯上有一道铁门,上面挂着锁。旁边一张纸上的藏头诗告诉我们:锁在我们刚才爬行的路上。无奈,侧着身子,让身手敏捷、动作灵活的小伙伴回程寻找钥匙。等到他们找到,打开门,进入另一个房间,却发现房间中间一张床上躺着一具尸体,差点没惊掉我下巴。然后又是一整套密码、开关,他们在那里绞尽脑汁、寻找出口的要诀,而我,一屁股坐在地上、无奈地直喘粗气,眼巴巴地指望他们拯救我出去。
走出密室,看看自己狼狈的样子,想想刚才两个小时,在密室里又动脑、又动手,又跑,又爬,如果不是小伙伴脑子好使,我可能一关都过不了,还是在里面苦苦挣扎。如果说密室逃脱只是体力活,我皮糙肉厚的,也没啥,全当锻炼了。可关键还要数学、物理、语文、生物、生活常识等多种知识齐头并用,开动动脑,我是想破脑袋也是想不出的。后来,当儿子再怂恿我一起去玩密室逃脱时,我一口拒绝:no,这不是我的菜!
现在想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游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游戏体验。对于我来说,似乎是童年的种种游戏,更是历历在目。每每想起,无数美好的童年记忆便会涌现脑海,一幕幕快乐的镜头,不时浮现于眼前,仿佛儿时的我们与现在近在咫尺:跳皮筋、捉迷藏、丢手绢、跳格子、盲人摸象等。那些有趣的游戏,陪伴着我们走过了多少无邪的日子,带给我们多少纯粹的快乐。
或许,我们的童年游戏显得很老土,很拙朴,很简单,可是它却承载了我们童年的每一份沉醉与快意,凝聚了我们对于遥远童年所有美好的记忆和甜蜜的感受。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成长轨迹,那些留在记忆中的东西,就成了一个时代特征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终归会有一些东西会被淘汰或取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它们究竟在哪一天与我们悄悄告别的呢?似乎没有任何的仪式与记载,便从我们的生命中消隐,而且消隐得那么彻底,不留一丝一毫的痕迹。
成长过程中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维度,玩着不同的游戏,那些年轻人津津乐道的五花八门的电玩、惊险刺激的蹦极、前卫时髦的滑板,还有三国杀、狼人杀、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对于我来说,可能真的无法共鸣,那么各自安好,就好。
游戏如此,人生亦如此,如果终点是死亡,那么我希望在人生这局游戏里,尽可能去追寻美好的人生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