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的中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大作文只要求写250字左右。学生复习备考以及低年级学习的时候,我通常要求他们写400字左右,不能低于300字。一个十五到十八岁左右的中专生,用200多字写一篇像样的作文,比用400字写一篇作文更难。更何况,题库里一半的作文题要求写议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生活的日新月异......”这一通开头,已经有一百多字了,后面再写,有价值的句子可是相当有限。不光是学生,我们阅读文学类作品,不论哪种体裁,篇幅短而成为名篇,比例好像都不大。
我自己写的时候,还是会追求长度的。跟写作好手相比,我的长度恐怕只是长而乏味,但是,我是为了跟自己比。在短时间里,我的进步速度必然缓慢到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又无法达到写作名家言简义丰的文字水平,只能努力增加篇幅,以便增加内容。只要写作的过程足够专注投入,避免重复啰嗦的句子,那么,输出的信息量就比单纯由着性子写要丰富一些。这次的日课写作,前二十天没有刻意于篇幅,由于素材充裕,写得较为顺利,篇幅也不短。进程的中段,没有在意总字数,但是开始要求自己单篇文章尽量不低于一千字。尽管在取材上开始有点吃力,但是一旦确定好选材,只要时间允许精力允许,就竭尽全力写长一点。工作繁忙的时段,经常要写到半夜才能完篇,消耗挺大的。到了后半程,又竭力像第一个月那样,写一些成系列的文章,由点成面,使写作对象得到充分的挖掘,至少在细节、信息总量上要尽可能饱满一些。
写到现在第99篇,剔除文字中的水分,新产出的文字保守估计应该有16万字以上,获得一定成就感的同时,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种高强度输出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全方位的。学习书法,只临帖不创作,一旦自己摆脱字帖去写毛笔字,往往露出窘境。经常自诩为读书人,长期不作文,一旦动笔成文,同样漏洞百出。这种窘境,读者和作者的关注点可能不同。我自己写作时,除了深感文字的驱遣能力太过贫弱,更看到自身性情禀赋气质的不足限制了文章的品格与质地。要想感情幽微深挚动人,自己必须是一个细腻深情禀赋雅正的人。要想说理通透豁朗,自己必须是一个头脑邃密性情通达见识深广的人。要想文章活泼灵动幽默风趣,自己必须是一个睿智敏捷豁达风趣的人。或者说,至少要具备那一类型的禀赋气质。
性情禀赋气质从何而来?除了先天存在的基础,更需要后天的人为的修养。修养至少应该包含才华、学识、品格和趣味等等。古代学者说史学家的修养包括才、学、识,我以为有才有学作为滋养,见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慢慢提升,文史和艺术创作,应该在才、学之外,加一个品(格),即格调与趣味。格高韵远,自然清雅脱俗。
不妨重新说一说开头讲的学生作文的话题。四五年之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入校分数线有五百多分,好的班级有少数六百多分,是考普通高中差一两个档次的那一批学生。后来,普通高中降分录取,我们的学生入校分数大多数是四百多分,后来招了一批母婴照护专业的学生,只要三百分以上。这五六年各届学生写的作文,一直是走下坡路。过去还能有少数篇章比较惊艳,如今,要在他们拿手的记叙文里挑好的,一百篇里勉强能挑出三两篇。至于中专才开始学习的议论文写作,就更不能存过高要求。
考试分数固然不能衡量一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了学生的抽象的素养水平,往往也能反应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价值趣味甚至道德品格。写作,只是一个人言行举止、所作所为的一个部分,它不会脱离人的其他举动而存在。尽管有假大空的文章技法,但是作文愿意假大空,便说明其为人品性不坚定不纯粹,至少是学识贫乏,只吸收了语文教学上那份投机取巧的思想观念。
我要说的心源与文源,就是从这个层面有感而发的。心源是佛家术语,心源即心性,此为人立身百为之本,拿来谈文艺,可以理解为品格与趣味,应以高、远、雅、正为归依。至于文源,是心源的一道支脉,完全取决于人的才学与品格,性情与胸襟。当然,才学与品格不能从狭义的道德修养角度来看待,还应该包括心理、情绪、精神和性格的健全、完整。以我的日课写作来说,它暴露了我人格方面的一大局限,写自我、写物,我都显得比较自然,而写到他人,多数时候就显得狭窄局促。它暴露出我自身在人伦关系上的缺陷。
日课写作,正是一块试金石,一面镜子。发现自己的弱点,今后的努力就会更有针对性。有些缺憾虽然一时无法弥补,但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加强修为,守其短,弘其长,孜孜矻矻,切磋琢磨,总有臻于至善的可能。
最后,摘录几则本文相关话题的读书笔记,偶有点评,其他则只录原文。
韩愈: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仁厚是百善之首,发而为文,同样以温厚为上。)
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所谓“气盛言宜”,作者原意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在口语表达或者书面写作中,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近似于孟子的 “浩然之气”。如前所述,我认为气之盛,还应该包括人的情绪状态。情绪饱满热烈流动之时,更容易激发自身的写作机能,文思更加敏捷畅达。)
方苞评苏轼《赤壁》两赋: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调适而鬯遂也。(东坡先生品性高雅澄澈,略无渣滓,玉蕴于内,光华于外,作为文艺,超凡脱俗。然少半来自天性,多半来自力学,彼不惑之年,尚在屡屡抄录《汉书》,用功之勤,远超庸众。)
《文心雕龙》: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姚鼐:欲得笔势痛快,一在力学古人,一在涵养胸趣。(加强对经典作家的学习,一为广其才学,一为涵养性情、胸趣。学而得法,最为重要,诚如梁启超勉励高亨所言: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