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愈发懒散。办公楼里的人一天天在减少,好多事情变成了“等过完春节回来再说吧”。
最终确定还是回青岛过年。准备大年初一去看《无名》,淘票票上查了下,家附近的那家影院一直没有排片。
《无名》上海发布会,制片人于冬说无名的投资是三亿。三亿不是小制作了,大咖云集,居然连排片都没有。
这两天发现影院终于排了一场,初一早上9点10分,这个点估计熬夜送年的人还在补觉吧?好在我每天早起,有得看就好。
闲下来琢磨影院排片这事,发现如果不是被强制性地买断排片占比,影院排片真是有很多门道,应该算是供应链的一种。
首先要考虑影片的类型和风格:老少皆宜的喜剧、适合儿童的动漫、主打情侣的爱情片、适合成人的悬疑、推理、惊悚……;要了解影片制作团队和演员,评估影片的质量。
然后预测不同影片的受众群体有多少,观众的不同喜好,观影人群的年龄,不同观众的观影时间段;
影院的放映厅就类似工厂的生产线,要结合放映厅的大小和硬件设施,影片的放映要求(3D、IMAX等)和片长,以及观影群体的多少来进行匹配。
片长过长的要排在大厅,同时观看的人数才能多些占用的厅才会少;小孩子看到动画片时间不能排得太早或太晚;叫好不叫座的影片可以放在小的放映厅里;有死忠粉的影片可以排的时间差些,反正无论如何粉丝都会去看。
上座率不好的影片就要减少排片,供不应求的就要增加场次。和把生产线的产能最大化一样,要把放映厅的利用率和产出比放到最大,才能保证影院的收入。
可惜,我们的院线排片有影片和观众之外的因素。查了一下,2016年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跨年档影片,1亿多票房抵不过影片的投资。同期票房第一的是《长城》,9亿多。7年过去,《罗曼蒂克消亡史》被越来越多人知晓、记住,而几乎无人再提起《长城》。
预售第六天,排名两倍于《无名》的《满江红》票房终于超过了《无名》。晚间,《无名》预售超过八千万,是几部影片中唯一未提前组织业内人士看片的,所以也没有影评,就把一切交给观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