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麒妈妈,
晚上好,见字如面。
你给我寄来的礼物已经收到,拳拳心意,不甚感激。
想好好回信,需调动身心能量,故迟迟不能动笔。有空就会想想,这封信,我们可以一起交流一些什么,一起创造一些什么有意思的话题。
文字是一个珍贵的表达形式。想到大学时用三星翻盖手机,每条短信,都要酝酿一番,没有图片,没有表情符,只有赤裸的文字,其中的用心和真挚,部分是因为年轻,部分是因为本性。每一代的童年、少年、青春、成年都有其特质,且不可复制,我想我们少年时曾经历过的时代,如今的数字公民已很难感知。
80后的成长过程大部分是线性的,伴随着求学过程而发生,这个过程比较松散如同野草肆意,教训是摔出来的,成长的目标很多时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同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去达成来自于社会或家人对于我们的期待。步入社会,学习一套新的系统,在工作中学习,积淀人生阅历。慢慢有了反思的意识,成为父母又让这种反思变成了一个接受反馈的过程,养育即反馈。心里大叫:我妈当年可没为我操这么多心!
10后出生在数字世界,他们对于网络的亲近感、对于技术的熟悉度和掌控力是与生俱来的,与人工智能共存共建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未来,虽然教育可能还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ChatGPT的出现只会让在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拥有更好的技术智慧,服务和成就自己的人生。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难说,我们的经验是有用的。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未来显得不那么实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我们的父母:让孩子们也像野草一样生长吧!心里嘀咕:不太行。
那还是得回到这个大问题:未来已来,教育系统落后于未来,在家庭内部沟通时,在家庭进行教育决策时,什么样的合作、策略和方法才能真正支持这一代孩子的成长呢?
我没有答案,我只有一个直觉,这个直觉就是我们只能保持更强的觉察力,成为参与式的支持者,见证、完善、服务于他们的成熟。
好在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但人的成长目标是可以讨论的。比如:
成为身心灵健康、自主又完整的人;
成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有能力获得幸福的人;
在谁都不知道的未来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或创造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成为创造价值的人。
同时,技术力量打破了人的线性成长过程,如今的成长必然是多元的,丰富的,多维度的,主动的。孩子要成为方向和目标的主导者,行动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通过多元的学习体验,去感知自己的天赋,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去发展自己的才干明晰每个阶段的目标。
我们呢?
我们要回到自身的成长,不断觉察自身的盲点和限制性思维,精进自己的角色和才干。做孩子的伯乐,通过完善自身,成为更好的伯乐和支持者。同时,我们也要先给自己创造支持的环境,对自己有耐心。
某个晚上,想到了这个问题,我就给自己列出了一些问题,也供你们一起参考和讨论。
你不能接受
1 孩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2 孩子选择成为一个普通人
3 都不能
你不能接受
1 自己变成一个普通人
2 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3 社会把我看作一个普通人
4 都不对
你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是什么?
为什么你觉得这些品质重要?
你认为这些品质重要是因为它们隐藏着你的恐惧,还是体现着你的热爱和向往?
你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待是什么?
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你相信____________?
你最怕孩子失去什么?
为什么你觉得孩子失去这个东西是要命的?
你最希望孩子拥有什么?
为什么拥有这个是幸运的?
以上问题都是关于why的反思,还有就是策略how这个层面的,可以作为下一次的话题。很幸运能跟你们一起注视“成长”,日拱一卒,做彼此的护城河。
Joanne
2023.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