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日课,我以前一直以为写字是私人的东东,谢谢这个平台给了我另一维度,同时我也反思这一些所感。
勇气、成长、心灵、美好、温情、夕阳、菩提、现实、胸口的重量、道理、爱上、人生、夜月、愁思等等。世上最廉价的是什么?莫过于一惊一乍的形容词。文艺青年往往还爱写点字,自带华丽言词库,缱绻旖旎,连标点符号都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用一两次无妨,可批发着用,撸一篇文字,射得到处都是,通篇读下来,无病呻吟也罢了,如果文字只看见花,于是模仿花,但是没有养分,不久就干枯了。
不用读多少书去思考,写字的时候参照名句名言大全格式,一切都可以表现地很完美,其实这样一张口的时候,连内裤都会一览无遗。动不动去净化心灵,就像旅行一趟就想出家的人,其实不宜出门。张口就是昆德拉和某某,不厌其烦的引用杜拉斯,我想,像这样经常炫耀自己读过谁的书,读了多少本书的人,其实都白读了。写着形容词堆砌起来的文章,用着不知所云的句式,以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线,以华丽的虚幻意象为荣,以平实质朴的记叙为耻。写了那么多东西却看不到矛盾的存在和思辨的轨迹,除了所谓美好事物就是美好情绪,如果这样是好文字,那么苍井空拍的都是经典了。
其实拼命炫耀的,正是最缺少的东西。 去咖啡店一定要坐靠窗的位置,让阳光洒到侧脸,一杯咖啡续一个下午,不放奶油不放糖,味蕾爆炸但心里却美滋滋,觉得整个人都在这苦味里升华了,结账时看到一杯38,立刻愁眉苦脸,靠,抢钱吧,真他妈贵。我讽刺的是,所谓只想写出美文而忽视别人的人,在该对别人美好的时候是就像付账一样吝啬,只是因为贫穷。
文字应该是动态的,正如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探索。关注生活是什么,不该总关注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所有文章要么是岁月静好,要么是没有矛盾的美好。打个比方同样是观赏电影,伪文艺青年们喜欢把自己写的读后感叫做影评,拉开一看都是自己遇到的人和狗,跟电影一点关系都没有,收获的只是情绪。你要问他为什么喜欢电影,他们只会说因为好看好听,剪辑凌厉,镜头风骚,这种词语的运用恰恰说明他其实不懂电影,风骚是什么意思,凌厉又是在说什么。而对于文艺青年,他们会讨论叙事结构,什么是外化描写,什么是平行剪辑,这些会对电影中的故事了解更深。电影如此,生活和意义更如此。可是有的人一讨论任何问题要么是情绪,要么是告诉你应该求同存异,要么就是鸡汤圣贤。真的是缺乏稳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 ,且对于知识是零散的感受性的接受状态 ,轻视逻辑,对外部不一定敏锐但绝对敏感。
日课中我看到情感细腻,感时伤怀,即兴赋诗,我认为这是浅浅的文艺。 就像那些伟大的文人和哲人,是很苦的,苦到文字的矛盾。 心里有一个世界,这是幸运,但命运是人的命运,这是悲哀。当大千世界的奇伟瑰丽被现实挤作一团,产生的大多是痛苦,无处宣泄的。这是天才们所必须承受的,内心世界越是华美,在现实生活里越是抓耳挠腮,无可名状。那些表现在面上的不过是显现在脸上的腮红而已。总以为那腮红是文艺,其实内心那摊血才是文艺,给自己抹上了腮红,就宣称自己文艺,青年人倒也说得过去。但饱经沧桑的长者也是这样的调调,偶尔舒怀可以理解,可是。。。。。。
最后一个段子给大家笑笑, 唉……一声长叹,伴之以摇头、抿嘴、黯然伤神,他把自己活成了故事和才华,接下来是一个感人泣下,浪漫至死的美丽邂逅,身为女生,这时候不借个肩膀拥抱,都说不下去,然后……最后……他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杜蕾斯,达成生命的大和谐,那女生则成了他下一个浪漫故事的女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