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天跟朋友聊天以及看朋友的分享,再度思考和受助者的关系怎样才算是“好”的?看到有朋友认为自己共情太多、太多焦虑、对受助者问题改变的意愿太过强烈(甚至超过受助者),认为这样并不是最佳的工作者状态。是啊,那个时候自己也会容易陷入困顿中去,还要在自己的心理上也有很多支持。似乎不那么利于将精力完全投入于解决问题。
不禁也联想到我自己,我是在个案工作中常常会感觉很困顿的。共情是必要的,但是怎样才是合适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生活的介入,什么样的身份程度方式是恰当的?感觉一直是问题,一直也没有什么好答案。
有朋友提到有直接介入接触的一线角色,也有公益行业其他的角色。令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和效用。
2
你不能做两面人。你可以在某些环境下有限度地表达真实想法,但是不可以伪装成反面或明明可出声却不作声…沉默会压迫你的心灵,违背内心的话语会侵扰你的心智,这些会将你染成难辨的黯淡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