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人从小由阳光快车道伴随长大,大冰一直以一个主持人的形象活跃在大众视野。
大学的时候正流行穷游、青旅、义工等,对这种浪迹天涯的江湖游侠莫名的崇拜。机缘巧合读到大冰的第一本书《他们最幸福》,觉得他很神奇,主持人、画家、作家,仿佛都做的很好。同时也被里面的人物、故事打动,时常激起游荡的心。刚买了不久,大冰进行百校巡讲,在我们学校大礼堂进行签售,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大礼堂里挤满了人,很多外校学生也赶来。后来人数太多,就移到了室内体育场继续进行。当时的流程最后就是挨个对视、握手、签名。(那时候觉得大冰整个人物形象很高大,是具有光环的)
后面每本书一出版,都是第一时间买签名版。全面基本能一口气读半本,还舍不得全部读完,剩下一半要慢慢看。大概到第六本的时候,基本看到一半就放在那里了。最后买到的好像是《保重》至今在书架上没有开封。
这种变化的变量有很多,比如我在长大,20岁和30岁的经历、看法、认知不一样。比如他的的风格也在变。很久没有翻阅,说不上来哪里不同。总觉得第一本是被真情实感千锤百炼出来的,后面的更加商品化。(自我感知) 比如爆出大冰的黑料,一些个人生活作风等,被拿出来评价。这点我没法评价,因为不了解。但是或多或少会种下一点点印象,我也无法确定在后面的阅读中是否加入了这种观点去读。
在以前读的过程中就想过大冰作品文学性这个事情,没想到正好有这个讨论,也想看看大家是什么样的想法。另外“文学作品”这个该如何定义,是否需要有高度有技巧,是否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还是有哪种关键要素的才算是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