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写诗。这颗种子,可能从高中起种下,大概从16年开始,有了些零星的行动。没事的时候爱琢磨琢磨韵脚。感觉来了,也装模作样地写上两句。但事后读起来,感觉干干的,平平的,没什么味道,像一张贴了些莫名其妙装饰的纸,可以就这么随手扔掉,心里也不觉得有什么。
我给自己找了些理由。觉得我对典故积累得不够多,觉得我对古体诗的格式没有认真地了解,觉得我没有掌握用韵的方法……买了些小书,声律启蒙,古代文体常识等。但,这种学习来回“开启”了好几遍,最终都琢磨不下去。
前些天,“我想学写诗”的声音又在翻腾。这次翻腾的结果是,买了本典故词典和用韵的小书。但觉得,就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这样下去,总也学不会。
一日,躺在床上,还惦记着学写诗的事儿。惦记着,惦记着,“香菱学诗”就跑到脑海里了。倒不是对香菱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心里反倒是来回地琢磨着黛玉教给她的学诗“方法论”。尤其是,让她读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的诗:
黛玉:“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她这一套学诗的方法论,我心里很认同。再加上渐渐尝到了“日积月累”的“甜头”,更觉得她的方法可行。
我知道,之所以“干干”的,“平平”的。更多原因还是“体验”得少,诗读地少,书读地也少……当初写的,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可能连这都算不上。之前,关于作诗,心里还想着,作出那么像样的一首出来,嘿!看我多牛!
心里还是惦记着学写诗,放不下。翻着笔记本上抄的一首首诗,咀嚼着诗里的味道。心里还是想好好地把学写诗这事儿,好好地做一做。于是,发了个心,想先把黛玉说的三个大家的诗拿出来,抛开那些所谓的“正确答案”,就只读一读原文,琢磨琢磨诗句的味道,写写我在这些诗里品到的意味,还有被触发的感受。仅此而已。不知这件事能否坚持。今日算是个开始。
随手翻开唐诗,第一首就是李白《月下独酌》,从这首开始,分几次,品一品。
刚把诗整体读过一遍,孤独感就在心中升起,蔓延……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独酌。一个人喝酒什么滋味呢?
上周五,下班回家。心中不知道什么滋味在作怪,搞不清楚。桌子上有两罐打算拿来做菜的啤酒。我也没觉察到有什么情绪。就随手,开了罐,自己一口一口地喝了起来。大约喝了一半,酒劲开始上来。拿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写满了,擦了,再写。到后来,龙飞凤舞,越写越“潇洒”,最后,边喝,边写,边哭。喝着,哭着,写着。哭完了,不喝了,不写了。定了定神,看到白板上最后写的是“算了”,拿笔把这两个字圈了起来。就没事儿了。该干啥干啥去了。
“独酌无相亲”。身边没有人呀。即使身边有人在,那人懂我吗?即使身边有一群人在,没有懂我心的人,不也是“无相亲”?
我想说的,你懂吗?我未言明的,你知否?你若懂了,我自然知道你懂,我也不必多说。
(待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