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晨瑞

2025-10-14  22:12

392 4 1340

童话心说(21)《劳山道士》片谈

        蒲松龄(1640-1715)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后来效法者众,却从未被超越。其中一些故事的写法与《格林童话》里的叙述模式极为相似,以致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将这些故事定义为中国古代童话。在西方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童话被看作和梦境、原始意象一样,是人类的潜意识活动的记录和反应。所以,我们可不可以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童话篇什拿出来,用意象对话心理学的分析方式来加以理解和阐释呢?笔者试图做这样的尝试,首先选择的一篇故事是《劳山道士》。

       《劳山道士》的故事内容叙述简洁明快,符合童话语言的特色。故事大意是,王生慕道,离家去劳山遇道士,请求跟随学习。道士收留,嘱其每日砍柴。一个多月下来,王生不堪其苦,暗自想回家。一天,砍柴回来,看到道士和两个朋友露了几手:剪纸为月,酒壶倒酒不竭,变筷子为嫦娥,歌舞助兴,三人入月宴饮等等。王生觉得神奇,又坚持打柴一个月。最后,实在受不了苦,向道士辞行,并求授穿墙术。道士应允传授,并且嘱咐他回去保持纯洁的心态,否则穿墙术就失效了。等王生回去向妻子显摆,一头撞在墙上,头上撞出大包。落得妻子笑他,他则大骂老道。

      

        故事中王生、道士、道士友、众同门、妻子等人物,均是一个抽象的指向。这是童话人物的特点,每个人物就像一张剪影。我们先看王生的活动路径,离家,至劳山一顶,入观宇,见老道士,留观砍柴,归家。从家里出来,回到家里,形成一个闭环。从起点又回到起点。从这个路线我们可以看出,王生是从“家里”走出去了,还是没有走出去呢?王生想出去寻仙学艺,这意味着他想走出去,但又回到原点,这说明他仍然没有走出去。

       

       王生,排行第七,又是大户人家的子弟。这个信息能说明什么呢?排行第七,这说明他在大家族中算是年龄小的。年龄小,想与兄长们竞争,拼力气或生活经验恐怕是不行,而慕道求仙学艺似乎是一条不费力气的捷径。结果他遇着老道士拜师学艺,道士啥也不教,每天砍柴,手脚磨出茧子,进行着一种非常现实的体力磨练。这反而是他在上山之前从未做过的事情,这就是他需要的学习,一种现实能力的学习。无奈王生“娇惰”、“在家未谙此苦”,习性难改,不能坚持。


       剪纸为月,酒壶取酒不绝,变筷子为嫦娥,三人移宴月中。这四种幻术均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意,把日常之物化为日常之不可及之事,有超越性的一面。尽管是宴乐的场面,气氛却不觉得喧闹。等到结束之后,道士仍然嘱咐众徒早睡,不要耽误第二天上山砍柴的功课。道士并没有对“仙术”有任何解读,似乎就是让众徒看看而已,更注重他们的早睡早起,砍柴割草。这是否也可看作是过着一种“洁持”的生活?


       穿墙术,是王生请求道士传授的一种法术。如果说墙,代表着一种心理边界,那么可以穿墙,则意味着可以在自我的边界上出入自由,不受边界的限制,这是一种极大的自由。这也是王生离家学习要达到的目的。道士传授给他,但告之“归宜洁持,否则不验。”结果,王生回家后对妻子自吹自擂,穿墙术果然不灵了。显然“自诩”的心态不是一种“洁”的心态,有一种自我标榜和骄傲在里面,就使得心念不单纯了。


       无奈王生吃不了砍柴之苦。等到回来之后,妻子对他的揶揄,他对老道士的愤怒,这仍然是一种苦,一种精神之苦。砍柴之苦与精神之苦,哪一个更苦呢?砍柴之苦,还能苦中作乐,而精神之苦,则是苦不堪言吧。


上一篇


关于日课

举报

  • 叶子   2025-10-15 16:45:45

    崂山道士的动画片印象深刻,我还记得片子中那个书生学了穿墙术后唱的歌,现在想来这个动画片给我的影响是不能有坏心,否则学的本事就不灵了

  • 叶子   2025-10-15 16:39:16

    气听信馋言的伯爵,恨夫人的愚善,怒坏的流水的弟弟,期待他的恶果快点到来!再看看自己,呵呵,入戏好深

  • 珊珊   2025-10-14 22:38:17

    哇!!!

  • 圆儿   2025-10-14 22:19:51

    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