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个学生一样,喃喃自语,只在拖无可拖的时候才着急忙慌地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倒是也能应付过去,只是这样的情况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意,增加了许多的焦虑和懈怠。
拖延的本质是逃避,那学习是我们最想逃避的事情,因为学习就意味开动大脑不听耗能。死记硬背的东西耗能较低,但很无趣。而理解整合的东西耗能又高又找不到思维的乐趣,简直是让自己跳进泥浆里,走在剑雨中。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在二十岁就死了,只是肉体活到了八十岁。因为大脑也是避重就轻趋利避害逃避耗能的高手。按理说大家的物质条件都差不多,不应该分出ge高下来,可是偏偏人都不一样,各个内在的差异迥异。说到底还是这个大脑的知和大脑控制的行,出现了极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差异比人和狗的差异都大,这就是人必须要承认的第一现实。
我为什么喜欢码字,不喜欢教书育人?因为我码字都是心神里冒出来的宣泄式的不需要耗能的东西,而我教书育人则需要我消耗大量心神去思考去调整去学习的任务。一个是顺流而下,一个是逆流而上,我当然喜欢做轻松的事情了。这样一来,我也明白那些低纬度的人靠着底层逻辑活着的基础了——他们把能量运用到对抗、吵闹、争权夺利、猜忌、试探等等自我价值在他人那里的印证上去了。我不想专心干事业,逃避学习,也是在纵容自己沿着底层逻辑进行下行运转,只是我对自己不满意,想要调整到高层思维上来,那是我的理想人格的指向。
现在的教育,存在两个可怕的极端,可能以前就有,我没有那么明确的明明出来罢了——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控制,但高考的指向是对你学习的内容进行高度的结构性建模。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进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本身已经完成了从思想到思维的规训。一方面可以筛选出智商高思维强的人,将之纳入现有的阶层构建中;另一方面实现了阶层的思想固化和文化体系建构任务。这就如同,我提供给了你原料和方法,你凭本事创造吧。说你凭本事,那的确不同的人建构出来的东西不同,谓之“个性化”;但是原料是我提供的甚至方法也是我提供的,那你怎么建构也像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心一般,谓之“同质化”。教育者要有清醒的认知——在这个逻辑结构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和任务。育儿者要有清醒的认知——你要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呢?当你的孩子不属于大部分的时候,你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我要学习,真的觉得自己有太多缺失的地方要弥补。知行合一要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不能凭着本能顺遂着低级的底层逻辑了,那也太痛苦了——我的确很痛苦,包括现在的宣泄也是耗能。不管是做什么都是打基础。扫地僧的每天都是春天,我要做教书匠,把每天过得有滋有味一些。
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