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是由钟孟宏执导的台湾剧情片,2019公映,收获无数奖项,我昨天偶尔刷到。一听简介我就知道这是我想看但又不愿意看下去的电影。今天看了完整版。
父权,压抑,孤独,是这部电影的关键词,甚至都无法给出一个光明的尾巴,在所有的和解和温情中,又包含着更大的悲怆和伤害。
建立在父权基础上的家庭模式,不可避免地陷入这样周而复始的悲伤中,这本不是某个人能够推翻或者调整的。我以前看这类悲情片,总会抱着批判的态度。“要是老大想开点就好了,忍一忍就过去了,大好前途还不值得坚持吗”;“老二怎么那么自私自利,冲动又无知,胆怯又顽劣,该好好教训一下”;“父亲要是不望子成龙,老大不会不堪其重自杀,老二也不会故意挑衅犯罪”;“母亲怎么不能温柔点,一边自作主张,一边隐忍配合,好愚蠢啊”。评论影片的我,站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自认为悲剧可以轻易摆脱,多么睿智有力似的。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是正常人,他们不完全愚蠢也不完全自私,他们沿着自己的心理逻辑和行为模式,在这个家庭模式支配下按部就班的做了“棋子”,如果看不清本质,就算怎么努力和挣扎,都不可能摆脱整个“势能”的裹挟。他们的命运或者顺流而下或者樯橹灰飞,都宿命般轮转,个人的作用是很小的。
父权的基础是在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中,父亲的权力威严不需论证天然不可侵犯,且一切活动以维护其权力威严为目的。父权足够强大,那就是众星拱月,权力可被代替,那就是暴力不断。权力的行使和维护是家庭内父亲的主要职责,所以不可避免的充满了不正常的压抑和释放,整个家庭卷入了权力之争,远离了家之为家的最根本的特征:爱,互助,理解,放松,身心健康。不管是夫妻之争、父子之争,母子之争,都是建立在权力上而不是感情上的。感情,是毛毛雨不值一提,权力才是洪水猛兽。权力阻止情感和需求的正常表达和满足。这样的家庭,情感以扭曲而激烈的形式爆发出来,个人的存在感会在激烈的表达中得到补偿。压抑和孤独写在了每个人的灵魂里,好像都是为了别人,但归根结底都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关系,不是物质上的付出与回馈,就是情感上的压抑与服从。这和底层有关系,但哪个层都有,只是底层选择可替代补偿的方式更少,更容易被按在以权力和劳动为主题词的生存空间中宰割。
《阳光普照》的台词,出现最多的是:你怎么不给我说!说是最没用的。影片中最能表达情感需求的是菜头,那个可怜又可恨的人。他说:我不后悔帮你砍了别人。你怎么不去牢房看我?我一出来就打听你在哪里,你怎么不问问我?我奶奶被赶走的时候你怎么不出来帮一帮?……他渴望他表达,所以他该死,被当做败类清除掉,维护阿和一家的正常!表达感情和需求是耻辱的,是不可能被呼应和满足的,是大概率遭到更多的指责和羞辱的。“你被伤害,都是你自找的”,因为你“没有满足我对你的期待”,因而我情愿“你从未来到这个世界”。“恶狠狠”“冷酷无情”是最好的保护罩,谁坦露谁就败了,谁就失去权力了。父亲在大儿子死了才承认二儿子的存在,为了二儿子的正常,毫不犹豫杀了菜头,逻辑都是一样的:他没把对方当人,而是当成一个物,他自己则活成了比物高一级的存在——“面子、工具、身份”。母亲一直“看到”了二儿子,可她只是这个结构中的一个“帮凶”,因为她选择了冷漠和逃避,实际上,她也无力改变,她的反抗是非常微弱且矛盾的。夫妻经常争吵,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以至于她对丈夫绝望了,她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出麻木状态。这也是很多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会选择的道路:妥协挣扎又不满愤怒。生活到达那个阶段,不要问爱不爱,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接受。任何抽象的超越性的词语都是多余的,而被阉割掉这些词语的人,都是残缺不全且不自知的。
孤独是这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灵魂底色。这样的家庭是自始至终都被孤独笼罩,并不是从某个看似核心的事件的改变开始的。小玉的姨妈说,小玉小时很乖的,后来变了。妈妈说,阿和小学不开心,国中打拳就出事了。父亲刚刚和别人说自己的儿子上医学院,接着就是儿子坠楼而亡。所有的变化都是结构性的,带有一种必然性,而不是外界事件的变化导致了命运的转向。只是事情发生后,整个结构又出现了新的组合方式而已。阿豪的死,重创了原来的结构,小玉和新生儿的加入,让处于其间的每个人都重新站位。看似有希望的温馨的局面,埋藏着新的悲剧性,不过是父权的中心人物变了而已。这个电影的微笑,很少,很多时候呈现的“假笑”。没有发自内心微笑的人,几乎都是没有办法无条件接纳和理解爱护别人的人,他们的内心紧张不安,无法呈现生命的开阔丰富的内容,无论怎么辛苦艰难,都很少会出现“苦尽甘来”的结局。
这个影片中的台词和场景,我太熟悉了,虽然我所经历的家庭与此不同,成员各式各样,性格迥异。但基本结构大差不离。我自己也是这个结构中的挣扎者、建构者、破坏者、无知者。我曾经像阿豪一样站在父母这边质问我的哥哥:你们为什么做逆子?我曾经像阿和一样站在父母的对立面质问:你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我曾经像阿琴一样质问前夫和前婆婆:你们对得起我吗,你们怎么这么扭曲?我曾经像菜头一样以友谊和爱情为糖果填补我不被满足的爱匮乏和爱无力。这个结构状态的每个人,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或者建构各式各样以“父权”为基模的各种结构,要么是维护者要么是对抗者,过得自高自大又卑微无助。
皇权,父权,男权……不过是换了一个外套而已。我对任何带有“权力”的东西都厌弃且渴望,憎恶且服从。而这个东西一旦占据了生命的某个角落,如果不能清醒认识它,不能警惕它的腐蚀性,不能有节制的使用它,它就暗中操作,以各种隐蔽的形式控制着人的言行,制造悲剧。与“害人害己”的“父权”相对抗的东西很多,但结构性的东西很难改变,如果从自己出发改变的话,可能会带来希望。现在提倡的“课题分离”“精神独立”“共情能力”,甚至“不婚不育”、“活在当下”,都是。不过快乐的人还是很少。我总觉得,人不应该这样活着。以前说众生皆苦,对应地是个人的欲望和情绪。现在更是觉得苦海无边,只是反思自己节制欲望啥的,没啥用还反智。
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与“控制欲”“服从性”“权威感”,从根本上是不同质的。路还很长。以前听说,笑是权力的敌人。现在我知道这是对的。父权照射的地方“二十四小时都阳光普照无出遁逃”,父权抛弃的地方“二十四小时都隐入黑暗毫无价值”,这本身就是反微笑的,扭曲的,变态的。这个世界的道就是阴阳共存不断变化的。电影的解说词说:任何人都由阳光与阴影同构的复杂存在,你需要接受,并成为你自己。众生皆苦和众生皆幸,是一致的,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看到一面的时候,也看到另一面,这是所有结构中最简单最纯粹最重要的基模。